骑行人群有何特征川藏线上的独特探索已更新完毕
这本词典自去年国庆节起撰写,至今五月中旬告一段落,耗时七个多月。期间,我几乎废除了生物钟,每晚往往八点后方离岗,随意取食以补充能量,这种生活模式甚至在周六也常见。因此,骑行活动得到了削减,而我体重也随之迅速增加。但为了与朋友们分享川藏线的趣味,我认为此举值得。
二十三天的骑行旅程所描绘的壮丽风光、叙述的丰富文化、抒发的情感深度和表达的人物故事实在是太过庞大,不仅超出了这本词典所能承载。这就是为什么采用了词典这种形式来书写:既便于夹缀议论,也使写作过程更加自由;在篇章布局上,则少了一些麻烦,有助于取巧藏拙。
我并不想让这部作品显得神秘兮兮。在书初期,我确实努力营造一种神秘氛围,但当我真正踏上了川藏线,与普通的藏族民众有了深入交流之后,我只能忠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所见。于是,在书中呈现的是那些希望逃脱命运的小多吉、早早出家的冷布以及活泼可爱的布珠家三姐妹,以及那位挂着世界地图梦想出国留学的大卓玛。大多数藏族人都是佛教徒,他们内心善良、温顺而沉静,但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所以才有了八一镇醉汉等形象。此外,还有八一镇现代化,这种现代不仅指建筑和街市,更包括思想观念,因为从人的思想上讲,八一是一个比拉萨更现代化的地方,那里的生活节奏比拉萨要快。
我也不想让骑行川藏线看起来那么伟大。每年由成都前往拉萨的人数以万计,现在骑行318已经变得不足为奇,更何况它已被列入“新四大傻事”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开客栈、开酒吧、辞职去拉萨),真是难以言喻!
其实,我想要表达的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清涟在拉萨“风马飞扬青年旅舍”给女主人兰妮儿写下的那句字:“行到水穷处,坐看风云起。”这或许是他当时的心境,也是我们共同的心声。这句话源自王维《终南别业》。王维很早就认识到仕途艰险,他决定超脱尘世烦恼,从四十岁左右开始过一种既官又隐居生活,最终隐居终南山。他在《终南别业》中描绘了自己闲适怡乐的生活,一路沿着山溪水流随意而行,无忧无虑地走到了流水尽头,看着悠闲无心云兴起漂游,这是一种何等潇洒自如的心境!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这种心境这种人生态度。
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不过是凡夫俗子,没有能力像诗中的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所以我们渴望去那里接受洗礼,让自己心灵沉静、心肠柔软、高尚善良、高潮感动。
最后一个字条是我用来结束这个词典的话题——转。我相信,即使世间纷扰复杂再怎么变幻莫测,最终还是会回到这个简单而普遍的事物里。而且,我们虽然读懂了繁华美好,却无法逃避沧海桑田变化的大潮流。
此次一起骑行川藏线的小伙伴们,如清涟、大海潮生、小老田他们,对旅行带来的悟理更胜于我。我只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启发他们,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空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