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移民安置点表演古朴歌舞迎接四海游客
还没来到黔南荔波,大家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到,她是一个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但是,当你走进黔南荔波,你会发现这里不仅山美、水美、人文更美,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旖旎风光遥相呼应,让游客欢天喜地,乐不思蜀。 图为布依族儿童表演“雯当姆”迎游客(莫雄亮摄) “我们就是针对荔波县具有的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的优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元素,以利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移民开展旅游接待增收致富的。”荔波县移民局局长莫承业在梳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法时说:“从搬迁房屋的规划设计,到搬迁后移民的收入方式,我们都把民族文化全部考虑进去,使其发扬光大,助民增收。” 驱车在荔波县层峦波延的绿毯般原始森林中间的一条条柏油路上,不时就会看到一座座别样的新建的民族村寨氤氲其间,在花丛中、草地上、密林间若隐若现。“它们就是最近几年修建起来的易地扶贫搬迁房屋。这些房屋无论是外表还是内部,几乎都采用了搬迁群众所属民族的文化元素,经过统一实施,水电路和公共场所更加方便群众生活和经营。”陪同采访的荔波县移民局老同志莫雄亮如数家珍道。 据了解,地处黔桂交界处的黔南州荔波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3%,主要居住着布依、水、苗、瑶等民族。过去上千年,由于多与外界隔绝,同化较少,独特较多,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房屋、语言、服饰、节日、习俗。它们是吸引游客的地方,也是群众易地搬迁后,可以利用来增收致富的地方。 借助富集的旅游资源,移步是景的旅游优势,几乎一个村寨就是一个民族的旅游特点,荔波县近年来把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打造成全域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五六百万人次。来自的游客,既奔着无与伦比的自然山水而来,也奔着古朴原始的民族文化而来。像“白裤瑶”集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瑶山乡拉片村,就深受游客喜爱,被称为“东方印第安人部落”。 图为瑶族妇女表演铜鼓迎游客(莫雄亮摄) 荔波县易地扶贫搬迁从头到尾都紧紧围绕旅游经济进行谋划,每走一步都着眼于如何把民族文化融合到全县旅游经济这个大潮中。因而,在安置点的选择,在房屋的构造,在停车场的建设等上面,都考虑了旅游接待的需求。 在黎明关乡尧古村、佳荣镇大土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看到房屋都分别按照水族、苗族的特色来打造,乡村干部正在手把手地引导移民开展民族风情表演、开办民族特色餐饮、开发民族土特礼品等。而地处著名的小七孔景区西大门的驾欧安置点,用移民房经营具有布依族特色的餐饮、住宿的生意已经如火如荼,成为一个产业。几公里外的联山湾则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公司统一经营,移民入股分红,就近就业打工。还不时给客人表演让人喷饭的刷把舞、板凳舞、矮人舞等布依族舞蹈。 在古朴的茅草圆筒粮仓到处都是,两片衣服随地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猴鼓、铜鼓震天价响的瑶山瑶族乡拉董吉移民安置点,三四十位村民已经加入“瑶之韵”民族文化表演队,每天定期向游客表演各种瑶族舞蹈,领取固定工资和提成。而演艺中心周围的数以百计的移民房,也相应成为游客的消费点。有卖瑶族服饰、首饰、乐器的,有为游客提供吃住服务的,有给游客当向导的。 2012年至2015年,荔波县建成6个移民安置点、修建移民住房1250栋129040平方米、移民1250户5524人。2016年计划分两批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其中第一批搬迁1232户4587人,第二批搬迁421户1520人。目前,荔波县已经根据旅游的需要,借助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完善了搬迁后续脱贫措施,引导群众发展以向旅游展示“奇装异俗”的特色经济。 图为游客在瑶山移民村(莫家光摄) 荔波县还根据“一户一技能,一户一转移”的就业要求,各个移民安置点所在的乡镇党委、政府正在针对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等民族情况,加强移民旅游延伸技能培训,拓宽移民旅游延伸就业门路。大力实施移民转移就业,开展农家乐接待、旅游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经营,发展与旅游餐桌有关的,如蜜柚、葡萄、枇杷、早桃、山黑猪、虫草鸡、中华鲟、娃娃鱼等生态特色种养殖等移民持续产业。 与此同时,荔波县也在积极发挥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带领易地扶贫安置点的群众“做文化事”、“吃文化饭”、“享文化福”。如建立荔波布依族布依文古籍、水族水书古籍展览馆,苗族跳苗场,瑶族打猎舞、铜鼓舞、猴鼓舞、打砣螺专业表演队。定期举办布依族的六月六歌节、小年节,水族的东方情人节、新米节等,抓好民族节会经济,促进移民增收致富。(莫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