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乃是当地习俗的万花筒绚烂夸张如同千年江山不仅见证了历史的长河更映照着民俗的丰富多彩
文化景观是一种多维的现象,它由自然风光、田野、建筑物、村落、工厂与矿山以及城市的布局和交通工具与道路构成,并且包含了人们的行为和服饰。这种景观不仅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特征,而且还体现了一个地区的人类活动模式。自20世纪初起,学者们就开始研究这个概念,比如索尔·C.O.在1925年发表的一本书中提出了“景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主张通过实际的场所来研究地理特征,并将其视为文化地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景观形成是一个长时间过程,每个历史时期的人类都会根据自己的文化标准对环境进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景观。由于民族迁移,一地区可能会有多个不同的文化遗留,因此,美国地理学家D.S.惠特尔西提出“相继占用”的概念,以此解释区域内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各项文化特色如何演变成当前的形态。
除了具象的事物外,文化景观也包括一种难以言说的氛围,这种氛围往往与宗教信仰、社会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相关,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体验。这一特性可以很好地展现在区域特色上,法国地理学家戈特芒J.认为要通过一个区域独有的视角来识别其特色,而这些视角既包括有形之物,也包括无形之境。
分析这些因素对于理解区域乃至全球性的变化至关重要。例如,在1963年,英国学者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较了三个现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椰棕区和马来西亚橡胶园)的农业发展,他们发现形成这些农业型态背后共有六大要素:心理因素,即人们对环境感应;土地配置与划分;历史背景,如民族语言宗教习俗;技术应用,如土地利用工具能力;农艺改良品种耕作方法;经济规律供求利润等。在综合考虑这六个要素后,可以更准确地区分出不同的农业类型从而构建出更加精细化的地图。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影响着我们对地球上的生活方式和社区结构看法的问题需要被探讨,比如气候变化对于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塑造我们的自然环境并反过来再次塑造我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