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斋宫探索古色古香的建筑艺术与历史故事
在紫禁城的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侧,有一处名为斋宫的地方,这里是皇帝进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所。明代和清初时期,斋戒活动都在宫外举行,但康熙后期,由于诸王子储位之争激烈,雍正帝为了确保内政稳定,在清雍正九年(1731年)内兴建了斋宫,将斋戒仪式改至紫禁城内。
斋宫是一座前朝后寝两进的长方形院落。前殿面阔五间,以黄琉璃瓦顶部歇山造型,而抱厦三间则出现在殿前。殿内设有乾隆御笔“敬天”匾,并配备浑金龙纹天花和八角形浑金蟠龙藻井。在东暖阁设有书屋,西暖阁则是佛堂,每边各有配殿三间。转角廊与配殿相连形成了带转角的格局。而后寝宫,即诚肃殿,以七间宽为主,并以黄琉璃瓦顶部歇山造型。
每当祭天、祀地或祈谷大祀之前,皇帝都会在这里致斋。在宿夜期间,还会恭设斋戒牌及铜人于丹陛左侧。当斋戒日到来时,大臣们也需佩戴同样的牌子,并悬挂木牌于帘额上。此外,不仅不饮酒也不作乐,更忌辛辣食物。
占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是双重围墙保护下的建筑群,其中包括167个廊道,为士兵避风雨的场所。而正殿,则是一个著名无梁五间建筑,其顶部覆盖着蓝色琉璃瓦象征着谦卑。在露台上,有时辰碑亭和铜人亭,其中铜人高1.5尺,被认为仿照唐朝宰相魏征而制成。
现存最完整的 斋宫建筑即位于北京天坛圜丘坛旁边。这座 斎宮坐西朝东,平面呈方形,它由砖城和紫墙组成,以及两道门、一对汉白玉石桥以及回廊环绕等结构特点。一共画了1300多幅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等彩画,与其周围深池一起构成了层层防御系统,而石桥前南北各有朝房五间作为侍卫和禁军兵将临时住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