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宫探索古代宗教艺术的奇迹景点
在紫禁城的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侧,有一处名为斋宫的地方,这里曾经是皇帝进行斋戒准备之前的祭天祀地典礼的地方。明代和清初时期,皇帝在出行前会在外地进行斋戒,但康熙年间,由于诸王子储位之争激烈,最终胤禛成为皇帝,他为了确保内政稳定,在雍正九年(1731年)将斋宫建于紫禁城内,使得祭天祀地前的斋戒仪式也移到宫中举行。
斋宫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包括了前朝后寝两进的长方形院落。前殿面阔五间,以黄琉璃瓦顶部呈歇山式,抱厦三间,并设有隔扇门和槛窗。殿内悬挂着乾隆御笔“敬天”匾,并装饰有浑金龙纹天花和八角形浑金蟠龙藻井。此外,还有一座书屋、佛堂以及配殿等其他建筑。
斋宫不仅用于祭天祀地,也是皇帝专门用来服从斋戒的一处地方。在此期间,不仅皇帝本人,还有陪祀的大臣们都需佩戴特制的牌子作为标志,同时各个宮間悬掛著木牌表示自己正在進行齋戒。在这段时间里,一切乐曲饮酒、辛辣食物都被禁止。
整个斋宫占据了四万平方米的地皮,用双重围墙保护,其中内部廊道167间,是士兵避风雨的地方,而正殿则是一个无梁五间的大型建筑,以蓝色琉璃瓦覆盖顶部,为京城中的著名古迹之一。殿前还设有时辰碑亭及铜人亭,上面的铜人身穿古代文官服备带铜牌,上刻“齊喬”二字,其设计仿照唐朝宰相魏征,以敢谏闻名遐迩。
至今,北京天坛圜丘坛旁边仍然保存着最完整的一座 斋宮。这座 斎宮位于成贞门外西北方向,与圆丘坛呈东西向排列,平面为方形,其周长约66.07米。而內層則為41.33米,並設置兩道門口,以及兩個角門,每個角門前又設有一處汉白玉石桥。此外還有一圈深池環繞整體建築,使其成為一個完美防御結構。此處還擺放了1300多幅人物、山水、花卉與翎毛等彩畫,並且具有深厚的人文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