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永安寺
浑源永安寺旅游景点介绍 大同浑源县城内的寺庙 永安寺,位于大同浑源县城内东北鼓楼北巷,俗称大寺,是浑源县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建筑。寺内院落平坦,布局严整,殿宇巍峨,古朴壮观。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长80多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 永安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寺历史沿革 据《寰宇通志》、《大永安禅寺铭》载,永安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灾。元初,浑源州高定父子在废墟上大规模重建。此后,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都曾有增建。 元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高定的孙子高璞又捐款在寺内建造了现存规模最大的传法正宗殿,建筑如山门、天王殿、东西朵殿、配殿等建筑,均为明清遗构。 清朝建都北京后,崇信佛教的清世祖福临于1651年,根据恼木汗的请求,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即永安寺)。 永安寺民间传说 据说,建国初期(一九五○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来山西省大同市进行了一次考察。专家们在对古城大同的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悬空寺等著名文物景点考察後,深感大同地区实乃文物荟萃之地。 而更令他们惊奇的是,在浑源永安寺考察时,竟发现了几乎在全国成为绝品的元初大书法家雪庵和尚为正殿所题的「传法正宗之殿」匾额,还有殿内的元代重彩壁画。他们感叹说∶「谁能料到,在这山野小县,竟有如此文物珍品。 永安寺主要景观 传法正宗殿位於寺院中部,天王殿後面,它高高坐落於基座上,前设月台、石阶。 殿顶中部以琉璃瓦覆盖,四边则以蓝、绿琉璃瓦镶饰,脊上鸱吻两两相对,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檐下明间、次间均安装有隔扇门,後壁开板门,下面左右两端「庄、严」两个大字,更显大殿庄重气派。整个大殿,采用我国传统的木骨与斗拱相结合的建筑手法,稳固庄重,风格疏朗简朴。殿内支柱排列较特殊,明间最宽。沿袭金代做法,减去前槽金柱,在保持合理承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既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又可节约木料,设计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大殿檐下柱着施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斗拱。后尾出华拱两翘,耍头承平棋枋,斗拱式样简单、洗炼,全无繁复,支离的弊病,尺度比例与建筑物本身权衡恰当适中。转角采用“缠柱造”,除柱头铺作外,明间补间铺作两朵,次间、稍间,两山面均为一朵,布置合理,显得主次分明,华丽美观。 大殿内梁架制作规整、严谨,也显示出高超的技法。游者置身其中,无论远观近看,都不能不为古人高超的建筑手法所折服。总之,在建筑技艺和风格上,大殿充分体现了元代及北方古建筑的风格特色。成为反映当时和北方建筑风格和艺术水平的实物见证。作为我省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元代大殿,它自然受到珍视。 大殿内的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制作规整、严谨,主体结构四椽伏对前后乳桴用二柱。后槽金柱直通平梁以下,平梁上立蜀柱、叉手,上置攀间斗拱两层。上下檐桴均插入后金柱大梁间,其间置驼峰,斗。驼峰做法类似“宋氏”做法。檐柱柱头施阑额。其上普拍枋出头处作海索卷瓣。前檐斗施撩檐枋,后尾为搏。 浑源永安寺其他介绍 浑源永安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创建于金代(1115年-1234年),元明清代曾多次重修。 永安寺占地0.65公顷,建筑面积935平方米,坐北面南,呈长方形,原有规模宏大,现后部已毁。全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置。现存山门、0天王殿、传法正宗殿及配殿。传法正宗殿于元延二年(1315年)在金代大殿基础上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梁架用材、斗拱制作都仿照金代规范,建筑表现了金代风格。殿内明间增设天花和藻井,制造精巧。殿内四壁绘满水陆画,人物分层布列,色泽基本完好,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八百余。 浑源永安寺的建筑和大面积的壁画,为研究民间对儒、释、道神信仰提供了重要史料。(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