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峪路故城遗址
蒲峪路故城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峪路故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西约300米,地处小兴安岭西南丘陵地带,乌裕尔河南岸,横亘于东北西三面沼泽草甸之中。古城与东南7.5公里处的二克山风景区遥相呼应,是中国金代所管辖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蒲与路治所,也称克东古城,是金代东北边界的地理坐标。 蒲峪路,又称蒲与路,是金代上京以北军事重镇之一,也是金上京路下辖的四个路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古城遗址。蒲峪路故城遗址于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峪路故城遗址历史人文 蒲峪,又作“蒲与”,与“乌裕尔”一样,均为女真语,意思是指“低洼地”、“涝地”。蒲峪路故城遗址东、北为沼泽地,遇到雨季通向古城的土路泥泞得无法通行,可古城内却干爽得滴水不存,古城内土质肥沃,旱涝保收。一墙之隔,城外也许颗粒无收。 自金代海陵王设置节度使至灭亡的48年中,蒲峪路共任用了六位节度使,他们均出自女真族。金代蒲峪路籍杰出的女真族英雄曷懒路兵马都总管仆散浑坦,是金史中唯一明确记载的与岳飞直接交锋的人物。南宋岳飞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仆散浑坦却是鲜为人知,他被埋进了金代历史的故纸堆中,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蒲峪路故城遗址故城布局 蒲峪路故城平面呈椭圆形,城内地势略呈北高南低,南北短径约700米,东西长径1100米,城墙周长2872米,高5~6米,为夯土筑成。底宽20米,顶宽1.5~3米,残高1.7~3.28米。在城墙上建有38个雉堞,俗称马面,每个间距约70米。城墙外10米处有护城壕,大部分已淤平。 南北城墙近中间处各开一门,为过梁式单洞结构。城门上有城楼,外筑半圆形瓮城,东西长35米,南北宽17米,城门墙内外两侧均以砖砌加固。其中南门宽4.95米,进深12.55米。门洞正中立档门石,路面采用河卵石、沙子铺成。门洞两壁立有15根排叉柱,左右两侧设有木地伏,前后两侧拐角处立有花岗岩角柱。在南城门口,有三个石碑,其中两块石碑标有“蒲峪路故城遗址”字样。 城外西北角护城河处有椭圆形土埠,周长420米,为水运码头。 城内东北隅为官衙遗址,由露台、正殿、居室、庖厨几部分组成。露台宽9米,长7米,正面和东西两侧有青砖砌筑的台阶。殿堂面阔5间,18.3米;进深8间,11.6米。正殿除北墙为土墙外,其余三面均砌有一层青砖,殿内有柱础3排,每排有5块础石,间距约4米。庖厨位于正殿西北角,与其相连。东侧为居室,有一长3米、宽1.5米、42个烟洞的火炕。 蒲峪路故城遗址其他介绍 蒲裕路遗址位于克东县蒲峪路镇古城村。蒲峪二字系女真语,是乌裕尔的转音,系女真语低洼地或涝洼地的意思。古城濒临乌裕尔河南岸,横卧于东北、西三而沼泽草甸的怀抱之中。与东南方7.5公里处的克东县城、风景区二克山遥相呼应。西南7公里处是克东县金城乡政府所在地,北面越过乌裕尔河4公里是齐北铁路。 故城址平面呈椭圆形,周长3000米,城墙是夯土筑成,基宽23米,顶宽1.5米,残高1.7--3.28米,设有南、北二门,门外有瓮城墙外10米处有护城河,现已大部分淤平,局部地段仍清晰可辩。城内有大小土阜若干,为建筑遗址。 由于乌裕尔河是一条较大内陆河,两岸低洼,每逢雨季,河水淹没了两岸原野,形成沼泽草地。这样就致使蒲峪路治所以它特殊形状--椭圆形,横卧于东、北、西三面沼泽之中。不难看出,当初这里不但是山川秀丽,水草肥美,是捕鱼射猎的好地方,而且是水陆畅通,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 1975年黑龙江省博物馆考古部对故城南门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经过发掘清理,了解到城门是过梁式单洞结构的。门洞正中立有档门石,门洞内的路面系河卵石的沙子铺成,城楼早已坍塌,漏顶上的瓦当、筒瓦、板瓦散布遍地。瓮城里堆满了石弹、铁镞、甲片、马蹬等。门楼上的木板被烧焦。 1979年对故城内东北角的一处建筑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这次发掘揭露出一处较大的建筑址--官司衙址。它由前堂和后殿组成,一座背朝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后殿是建筑的主体部分,室门有没经过任何加工的柱础三排,每排柱础的间距4米左右。后殿的东、西、南三面墙均砌青砖,均系顺砖压而成。北面墙是土墙。后殿内东侧有火炕,西北附有灶址,这应为当时官衙的起居场所。 蒲峪路故城的确定,为我国十二至十三世纪北部疆界找到了重要的地理坐标。发掘出土文物有陶、瓷、铜、铁、骨器和铜钱等200余件,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