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孜寺
拉孜寺旅游景点介绍 江孜县的尼姑寺院 拉孜寺,位于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江孜镇恰才栋村,是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夏鲁派、格鲁派共存的尼姑寺院。 拉孜寺发展历史 拉孜寺位于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境内,白居寺以北的格如拉山口处,海拔4000米。距离江孜饭店2公里。 1959年以前,尼姑在虽然像一样侍奉佛祖,但既不控制权力,也无经济特权。她们一般被称作“阿尼”或“宗玛”,又被称作“JO-MO”(“珠穆”,意为佛母,与珠穆朗玛峰的“珠穆”意思相同)。据藏文古籍记载,8世纪莲花生在建成首座寺庙桑耶寺之后,桑耶寺内已有30余位尼姑随宗师学经。女伏藏大师意希措甲曾经留下诗歌称:“我是一个女人——抵御危险之力甚小;不管我怎么干,我都不会幸福;因为我是个女人,所以要尊奉佛法很难,甚至难以为生。”根据英国学者瓦德尔19世纪后期在考察的结果,除桑顶·多吉帕姆系统的转世女外,藏传佛教中尼姑的地位大多和一般信众相等。藏传佛教不许参加农业劳动,但耕作却是尼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959年以前,外国旅行家在江孜附近的寺庙中见到尼姑与普通妇女一样赤裸着上身在田间劳动。 拉孜寺的前身是仁青岗寺,据说创建于五世时期。鼎盛时期,该寺曾有尼姑70多人。 文化大结束后,一些和十世班禅关系密切的人士,决定恢复江孜县境内的两座尼姑寺,其中一座便是仁青岗寺。1980年代准备重建仁青岗寺时,人们发现山上该寺原址处的环境已十分恶劣,沙化严重,缺乏水源。最终,人们决定在山下的莲花生舍利塔处兴建一座新的尼姑寺,称作“拉孜寺’。来自江孜县农村的旦增曲珍成为该寺第一批尼姑,当时该寺共有7位尼姑。 拉孜寺初建时,条件并不好。由于晚上天气寒冷,即便在夏季也常需要生火取暖,但该寺附近山上光秃一片,到冬季连柴火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约在1989年,该寺各项工作基本安定下来,主要出资建寺的几位老人为该寺的尼姑们留下三句话:一是上不要出错;二是认真修行并扩建寺庙;三是在寺庙两侧的山上种树。2009年,该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旦增曲珍回忆说:“他们说,庙是江孜人民捐的,绿化改造环境,是为江孜人民造福,是大修行。”所以尼姑们省吃俭用,从那时起每年都种将近一万棵树苗。 21世纪初,该寺有尼姑28人,由白居寺的一位担任住持。2009年,旦增曲珍说,该寺有30位尼姑,绝大多数为本地人,有的就是江孜县城人。 拉孜寺尼姑的生活充满现代气息,每日除诵经、学经外,晚间还学习藏语文、数学等知识。尼姑们平时捻羊毛、纺毛线、织卡垫,以增加该寺的收入。拉孜寺在江孜县城还开有两个小店面。这些收入加上香火钱,寺院每年可收入六、七万元人民币。与普通藏族妇女不同,该寺即便年轻的尼姑们也几乎全都不会讲汉语。拉孜寺内有电视、收音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寺尼姑一起收看了开幕式,江孜县委部还特地派懂汉语的人来用藏语为尼姑们解说。 2007年,相当于该寺创始人的老尼姑圆寂,她留下严格的要求:不得随意离开寺庙。2009年,旦增曲珍回忆说:“她说,出去看得多了,心就要变。”所以此后即便念经,尼姑们也不去民众家中,而是由民众带酥油和钱来到寺内。蔬菜和生活用品则由寺院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购买。实际上从该寺走到江孜县城商店林立的街上,用时不到30分钟。 尼姑们严格遵守格鲁派的教规,所以每天早晨6点至9点、中午1点至3点,尼姑们均要诵经。此外,尼姑们还坐禅、闭斋。坐禅大都在寺院的房间内进行,尼姑独自坐在室内的阴暗处,不说话、不会客,门上还做标记,以防打扰。闭斋则是尼姑特有的修行方式,每次三日,每月数次,自第一天吃过午饭起,第二天除饮水之外不吃饭也不说话,第三天恢复正常活动。尼姑们还根据亡者家属的请求,派4到8名尼姑赴台(位于该寺1500米的小山顶上)举行,为亡者超度念经。每年藏历元月,该寺举办传召会。藏历4月12日至15日,举办“萨嘎达瓦”节。藏历6月4日举办“珠巴慈西”(转山)活动。藏历9月29日举办“拉布特钦”(神仙下凡)活动。藏历每月进行3天斋戒。拉孜寺还有修行洞,常有尼姑在洞内修行数个月。 拉孜寺非常重视绿化工作。为了浇树,尼姑们在寺前的小河上筑有多道小坝以囤水,用电泵将水提到山上,再浇下来。21世纪初,每月浇水的电费平均将近2000元,每年浇水、购买并维修电泵的开支要两万元。该寺刚开始种树时,周边民众认为她们接受了政府的绿化要求,不安心于佛事,所以有些不恭的意见。过了两年,周边民众发现山脚下的这片树林,是风沙天最舒服之处。2009年,江孜县委部部长旦增欧珠说,当前江孜县其他大寺如白居寺,都已经开始动员僧人种树,但能获得自治区先进绿化单位的还只有拉孜寺。 拉孜寺其他介绍 位于老县城旁,为五世0-所建,属扎什伦布寺属寺。拉孜寺也称曲下寺、拉孜曲德寺,距今340多年,建筑形制与扎什伦布寺相似。该寺1985年重建,主供释迦牟尼佛,-新年期间有强巴佛会。 拉孜曲德寺是第五世0-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责成修建的,是第五世0-规划佛教寺院所建的13座自建寺和13座改换教派寺斋之一,属格鲁派,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第七世0-格桑嘉措(1708~1757)为了答谢第六世班禅罗桑·班丹益西(1738~1780)给他传授比丘戒,便赠送了后藏的拉孜、昂仁、平措林三处给扎什伦布寺的分寺。 拉孜曲德寺的整体建筑风格、建筑群布局与扎什伦布寺十分相似,宏伟壮丽,殿宇重叠,毗连错落,金碧辉煌。曾有大经堂1座、殿堂18座和扎仓2座,僧侣四百七十余人。但在“”期间被遭毁坏,现有规模是于1985年重新修复的。寺内有宗喀巴殿、密宗殿、度母殿、上师殿、弥勒佛殿等10座殿堂和1座颂大堂,在第三层楼上有第十世班禅却吉坚赞(1938~1989)的卧室、宝座。该寺主供佛为释迦牟尼佛:头戴塔式高冠,着右袒式大衣,内着僧祗支,左手持钵,右手自然下垂结触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此外,还供奉有强巴佛:螺发肉髻,着右袒式大衣,饰有耳环、项链、璎珞、臂钏、手镯、垂带,右手下垂,左手置胸前,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面容慈和;白度母;头戴花冠,发髻高耸,双耳饰大环,袒露上身,斜披络腋,面生三眼,右手施与愿印,左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形象优美生动;绿度母:高发髻,戴花鬘冠,身色呈绿色,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施无畏印,右舒相坐于莲花座上,面容妩媚恬静;宗喀巴:戴尖顶帽,双手结转0印,据说他是文殊菩萨的转身。另外还有布顿·仁钦珠(1290~1364)、克珠杰·达玛仁钦(1364~1432)等高僧塑像。现有僧侣47人。 拉孜曲德寺西南侧50米处的山腰有一两米见方的修行洞。相传,11世纪比丘嘎耶达热曾在此洞-过。在洞中石壁上有2尊自然形成的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像。 每年-元月15日,拉孜曲德寺要隆重举行未来佛(弥勒)迎佛节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