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 叶依琳 编辑 张宇
距离最近的西湖显然要热闹得多。
当疫情阴霾散去,旅游热点杭州率先张开双臂,免费开放41个A级景区,迎接八方游客。
上升曲线明显:1-2月,杭州接待游客人数增速达到49.9%,沉寂已久的旅游业迎来了复苏的曙光。
不过,恢复不仅仅是几张免费门票。
近日,杭州专门召开了旅游业未来发展工作会议,签约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的文旅项目14个。 还出台新一轮旅游高质量发展政策,聘请11名文旅专业旅游名人为“奢侈品专家团”…
可见,这一揽子行动不是为了短期增加数量,而是把目标定得很远。
正如杭州市委主要负责人在会上所说:“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风景旅游城市的使命,是世界级城市发展的需要,是亿万人民的幸福。市民……把握旅游,就是把握发展,把握未来。”
如何重新开始杭州? 至此,第一步已经迈出。
旅游“模范生”的紧迫感
在旅游方面,杭州一直是出现频率很高的热词。
自2002年西湖免费开放以来,杭州用了20年的时间将整个城市打造成超级景区,实现了从“旅游城市”到“都市旅游”的转变。 今年春节期间,杭州各景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566%; 刚刚推出的2022游客满意度榜,杭州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作为旅游“模范生”,杭州最近却越发紧迫。
旅游从观赏、拍照的1.0版,到休闲度假的2.0版,再到赏心悦目、互动体验的3.0版。 “现在已经不是‘一半湖就是湖’的时代了。” 早在今年年初,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就对杭州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紧迫感从何而来?
一是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形式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比如今年2月,重庆、长沙、西安等地异常“热”。 多家OTA平台数据显示,重庆已成为春节期间最受国内游客欢迎的地方。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有越来越多的“黑马”与杭州争夺游客。
其次,传统景区已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上海迪士尼乐园、北京环球影城、西安不夜城大唐……更多互动体验式旅游场景成为新热点。 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杭州在疫情前就已经感受到入境旅游的下行压力:2019年杭州接待入境游客约110万人次,同比增长2%,增速有所放缓.
再次,本地游客的需求也处于变化爆发的前夜。
疫情加速了旅游市场的快速洗牌。 近三年来,自驾游、短途游、露营游越来越受欢迎。 本质上,更多浙江本地游客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他们期待在一小时交通圈内获得更好的出行体验。 这也是杭州。 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疫情过后,需要回暖的不仅是行业本身,杭州这个“旅游模范生”在全国“打经济仗”的关键时刻要做的事情更具有标杆意义。
新出炉的《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也在“自我加压”缓解这种紧迫感:战略支柱地位“到2025年……旅游消费拉动力和经济贡献度全面提升”。
你能抓住“近水”的机会吗
今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 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杭州旅游继2016年G20峰会后再次腾飞的“导火索”。
据杭州文旅大数据预测,亚运期间,杭州将迎来近年来最为密集的旅游潮:国内游客预计将达到1848万人次至227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预计将达到647万人次至800万。
与这样激动人心的愿景相对应的,是《实施意见》中隐藏的细节:“国际”一词出现了33次,“世界”一词出现了14次,都是当之无愧的高频词。
也就是说,有了亚运会这样“临水而居”的契机,杭州还需要拥有与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媲美的旅游业。 看亚运、游杭州,是杭州对外展示自己的机会之窗,也是对杭州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口碑检验。
那么杭州现在准备得怎么样了?
我们先来看“硬件”。
经过多轮区划调整,杭州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市。 城市框架的开放让杭州拥有了更多的旅游资源。 从西湖到三江之滨,旅游业的发展有了更多可以发力的地方。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新建的杭州西站、萧山国际机场T4航站楼,日益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将更好地连接杭州与西部区县市、长三角地区、海内外游客.
让我们再看看“软件”。
发达的数字经济和平台企业,可以充分赋能旅游业。 “10秒找到空房”、“20秒进园”、“30秒入住酒店”……智慧城市给游客更便捷的出行体验。 电商、直播、短视频等产业在杭州的兴起,赋予了这座城市属于自己的“网红基因”。
同时,连续多年位居第一的人才净流入、日益现代化的乡村、优质的营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养分”。
听上去万事俱备,但细看数据,杭州“差了点”。
2022年,杭州旅游总收入1297.7亿元,仅恢复到2019年的76.2%。在2022年中国城市旅游收入30强榜单中,杭州位列全国第六。 除了北京这三个“老对手”,上海、广州、成都和重庆也排在杭州之前。 无论是在渠道拓展、旅游场景、IP建设等方面,杭州仍有值得期待的空间。
再放眼全球,与日本、韩国、泰国等一些旅游城市相比,杭州的国际知名度和旅游目的地软实力还有差距。
《实施意见》出台后,业内人士的普遍反应是“干货”多、务实,杭州在“打补丁”上一向清醒。 “这是杭州旅游业提质补短板的重要过程。”
杭州应该做对什么?
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现身“委员频道”,向世界发出邀请:“亚运会即将在杭州举行,希望各界朋友全世界都将与我们一起见证中国的活力。”
说起杭州的旅游“个性”,我们以前很少用到“活力”这个词。 在戴斌眼里,杭州不仅传承历史,更代表未来。
戴斌
作为“奢侈品专家组”成员,在本次大会上,戴斌为杭州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点是确定自己的“旅游形象”。 “伦敦优雅,巴黎时尚,纽约繁华,杭州要走向世界,我们的特色和标签是什么?” 他建议,杭州需要进一步梳理和建设。
第二点,聚焦杭州国际化的驱动力,“还是要靠大项目拉动”。
显然,杭州在这一点上早有默契——会上,杭州宣布签约14个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的文旅项目,其中不乏法国狂人之地等国际旅游IP。主题公园。 “希望这些签约项目只是第一步,杭州需要像迪士尼、环球影城这样的千亿项目,需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IP的支持,来承载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使命。”
第三,现代旅游城市的发展如果没有市场主体的驱动,往往会陷入“无根之水”的困境。
从数据来看,去年杭州文旅企业净增2357家,新增文旅企业数量远大于倒闭数量。 “但这还不够,更多的市场主体可以产生更强的虹吸效应。” 在戴斌看来,杭州要做的,不仅仅是满足当下游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引领游客未来的需求。 作为国内旅游城市的“模范生”,杭州理应在引领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商业模式上有所突破。
杭州也在回应这些期待。
在《实施意见》中,12条政策一揽子同时出台。 杭州将对旅游项目、演艺项目、景区景区、酒店民宿、旅行社、文旅融合新业态等给予“真金白银”支持。
还有“真诚”的支持。 为杭州旅游产业赋能,招商引资、提升能级、促进消费、优化发展环境等九大举措被提上议事日程。
更重要的是,杭州对当前的自我定位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和思考。
“人们常说,看千年中国,去西安;看500年中国,去北京;看100年中国,你应该去上海,那杭州应该怎么定位呢? 问是最真实的总结和回答——
“来杭州,看古今交汇的中国。讲好杭州故事,让世界充分领略古今五千年的交汇,充分体现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的精彩变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