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古镇在哪里?隆里古镇属于哪个省?隆里古镇在哪个省?
隆里古镇旅游,隆里古镇在哪里,怎么走?
隆里古镇景区介绍
隆里,原称龙里,清代名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位于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这座瑰丽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永乐(1404年)夏筑,为明代重要军事城堡。
隆里古城是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一座汉文化的孤岛,也是贵州四大生态博物馆之一。城里的建筑有北京的四合院样式,有精致的安徽民居,也有江西民居。城池的规划处处兼顾军事防御作用。走在隆里古城,每每觉得前方是死胡同,没有通道相连,可是走近了才发现有小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且每户民居都留有后门通道,户户相连,可进可退。 当你逛完这座古城就会发现,这座古城里,没有一个十字路口;看上去能走得通的道路,进去之后却找不到出口,这叫做明通暗阻;而看着走不通的道路,在里面却别有洞天,这成为明阻暗通。这是一座处处体现冷兵器时代军事考虑而建设完成的古城,不大,但真的很特别。
隆里古镇
隆里古镇建设沿革
隆里,原名井巫城、龙标寨、龙里,建制前归属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建置的龙标县,属叙州潭阳郡。
元朝至治七年(1322年)开始设置龙里蛮夷长官司,归湖广诚州。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龙里卫,又增五开卫以镇之,仍归属诚州。
公元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古州吴勉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古城,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1000余名官兵受命屯垦戍边镇守于此,永乐年间再次修筑古城堡。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取隆盛之意,把龙里改为隆里。
康熙二十年(1681年)黎平府改隶贵东道,隆里随之归属贵州黎平府。雍正五年(1727年)将五开卫改开泰县,隆里属开泰县。宣统末年,由开泰县改为黎平县。
三十一年(1942年)拨属锦屏县。
1999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立为全省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民族文化村镇及中国与挪威两国合作建立的生态博物馆。
2003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审定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列为贵州省首批优先发展的三个重点综合旅游区之一——黎、从、榕(锦屏、天柱)综合旅游区的重要景区。2006年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隆里古镇建筑布局
古城布局
城垣
古城近似长方形,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城垣始建为泥土夯筑,天顺元年(1457年)改以卵石框边。周长1500米,城墙高一丈二尺,壕深一丈。 城周三里三分,东南西北各设炮台一座。全城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为清阳门,又名戌门,门上建有三层高戌楼。东门主要是作为官员、军队等进城之门,取紫气东来之意。南门为正阳门,西门称迎恩门,除了门上建有两层戌楼外,还设置了内外两道城门,即在门洞前筑有一堵围墙,出门洞后需转九十度弯再出一道门才能到达城外。这结构被隆里人称为勒马回头。古语中北、败音相近意可互通,而败字无疑犯了兵家之大忌,故北门常年闭门不开,且为取其藏风聚气之说,在北门上城楼上设有寺庙,供奉有菩萨,以祈求平安。城墙上设有跑马道,城壁设有天灯座,用以传递讯息。古城墙外有护城河,以防敌人侵袭。 城内
古城内部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至今600多年,城内格局依然完整如初,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街道20余条,全用鹅卵石铺成背形花街路面,镶嵌出各种图案。城内以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三面分别开三条主街,街巷交叉均不成十字型而以丁字街道结构作为主要轴线,城门设有内外两道,形似瓮城结构,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的构筑紧密联系,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如北门不开,后备无患);从风水思想及军事防御角度考虑,街道的错接具有固气、避灾去邪和利于防御的意义。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而开丁字,寓意人丁兴旺,城池永固。城中的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巷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此正为当地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
民居结构
早期的民居建筑也大多还保留着汉文化的特点,以安徽、江西居多,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开间10米(三间开),进深8米左右的两到三层木构建筑。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盖小青瓦,外围砖墙或泥石墙,顶部做成迭落形,端部做成马头状,俗称马头墙。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厘米,采用双重脊檐形式,青色的披檐镶嵌在灰白色砖墙上。宅基均高出地面1米,房屋之间相对排列整齐有序,每家每户前均有清一色的几阶青石台基排列,大门上挂有标志着屋主籍贯、身份的匾额,如关西第、科甲第、洛阳第等,且大门外墙呈外八字结构,其平面布置自外而内,先门第,再前屋,再正屋、后屋,每一屋均由天井相隔,天井以青石铺就,低于台基,天井内放有青石制成的防火缸,缸上雕龙或饰有古代兵器戟,内有暗沟以便排水,古镇民居内每户必有一后门,且后门户户相通,目的是为了军人家眷躲避战火,战事来临时家家互相通告,由后门撤离至安全地带。
隆里古镇建筑特色
古祠
古城中的宗祠都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均始建于清代,保留的有:宗祠、龙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西王氏宗祠、陈氏宗祠五座。祠堂门口的牌坊就是一座雕绘精美的大壁画,每座家祠的门口以牌楼的对联均有二至三幅,记述了该族迁徙的历史和对子孙后代的教诲。封火墙高大严实的,四合院天井宽大明朗,天井以青石铺就,两侧有若干厢房,开间大、屋宇高、进深深,屋面宽敞,正屋壁上供奉本族祖先的牌位。
古庙
明清时期隆里寺观较多。有城中十一庙,城外五座庵,各街中都建有寺庙。城中心的观音堂建有大庙,大庙右侧建有城隍庙,东街头有文庙,西街头有武庙(关帝庙),武庙侧为魁星楼,西北角有木马庙、玉皇阁,西南角有二郎庙,东鼓楼旁有飞山庙,东南角有五显庙等共11座。各庙观有道人,都分别供奉有道家的玉皇大帝、真武大帝、文昌帝君、赵公财神、关圣帝君、儒家的孔老夫子、佛家的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等。
隆里古镇文物遗存
蜈蚣街
古城蜈蚣街,又名南门大街,全长93米,宽8.5米鹅卵石铺就成一条巨大的蜈蚣图案。蜈蚣头朝上(观音堂),脚朝下(南门口)蜈蚣背宽2米,脚长2.5 米,共56只脚。
来龙街
隆里东门大街叫来龙街,全长105米,宽6米,全为卵石镶嵌的花街。从远处眺望,像一条巨龙由黎平城西南三什江蜿蜒而来,到新寨屯、玉田弯突起峻峰,跌为数段,两边横开大帐40余里,延伸至马蹄井复起峰峦,作双鲤跳龙门之势跌落而下,绵亘三里许至城东南为丘峦者顿起五峰排列乃五骢山,从第四骢出脉横展成一大平原进入隆里所城东门。它来脉悠远,生气连贯,左右护砂。东有上砂(龙砂),西有下砂(虎砂),层层卫护,用以档风聚气,体现了中国古人深邃的古城选址思想。
书香第
书香第位于南门大街,建于清末,书香弟意取文化之家,读书之族,以知书识礼为立家之本。三间三进二天井,双重檐出水,堂屋窗格为各式花窗,门前放有一对石锁,錾刻有连中三元、连升字样,防火缸镌刻有古代兵器戟等,作为练武人家的象征,大门门板用坚硬的木材青杠做成,十分牢固,门后地面安有青石凿成的顶门槽,屋角备有顶门扛,供夜晚顶门使用,是隆里的典型民居。
三槐第
隆里古城中有龙王、所王、西王、魏王四支王姓,分别来自江西、安徽、山西,郡口均称三槐王氏。龙王位于东门;所王居住南门上小街和西门张所街;西王居住人寿街和桂花街;魏王主要居住在赫门楼。其先祖王佑官至监察使员外郎。因其在庭中植三株槐树,遂称三槐王氏,明初四王到隆里所繁衍至今已24代,计600多年。三槐王氏乃隆里第一大姓。
开科第
这座房子的大门上坊匾额为开科第是隆里西王姓的住宅,位于古城桂花街尾,其先祖王大臣,在明隆庆元年(1567)赴长沙应试,中丁卯科第13名举人,成为黎平府开科举第第一人,也是隆里所最早出名的人,其后裔取堂名为开科第。西王氏是隆里的书香之族,诗书传家,代不乏人。开科门第旧时的建筑风格多为马头墙、八字门、翘角,由于年代久远,仅存5户。
科甲第
科甲第位于古城蜈蚣街上,始建清代,重建于二年(1912年),宅名科甲第,原为江姓住宅,现为杨江两姓居住三间两进式建筑,屋后配有花园,玲龙凿就,翘角凌空,白墙玄瓦,墙上绘花鸟虫鱼或山水人物彩画。祖先江有本是科举出身,中进士,官至知府,其后裔堂名为科甲第,取科甲隆盛之意。
陶家院
陶家院位于古城东北角,是清末木商陶明哲的住宅,为三间搭两厢型建筑,四周围高风火墙,天井铺青石板,窗扇均为雕刻精美的木板花窗,上面雕有精致的鸟兽,其中的镂空玲珑木板雕镂更为奇特,书房内有壁画,家具陈设完全,工艺精良,装饰典雅,屋前建有门楼及防火石缸,是古城最有代表性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
贞洁碑
古城中这些石文化的精华——石碑,上百块,主要为架桥碑、建庙碑、掘井碑、建鼓楼碑、建祠碑、建城碑、节孝碑、修墓碑等等。而隆里最著名的碑是位于状元桥东头真武山下并排的四块6.3米宽、4.8米高的大石碑,称万人碑。这些碑都是明清以来为纪念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而新修重修状元桥所立的。其次是节孝碑(贞节碑),是封建时代对从一而终(夫死不嫁)恪守贞操女子的一种表彰,申文题请朝廷批准后立碑刊文,传之久远。还有忠靖坊、百岁坊、状元书坊、节孝坊及进士台、华表等。
隆里古镇旅游指南
门票价格
隆里古城门票:100元
隆里古城开放时间:09:00-18:00;停止入场时间:17:00
交通
隆里古城距黎平机场21公里,路况全为柏油路面。从2006年9月起,开航贵阳至黎平和桂林至黎平的正式航班。
锦屏县到隆里古城45公里,乘车40多分钟可达,班车由隆里往返锦屏城关一天十多趟,车费往返20元,每隔45分钟分一趟。
黎平汽车站13:45、14:45有发往隆里的班车,车程约1小时。
在黎平汽车站乘黎平往敖市的班车,在敖市下车后转乘敖市到隆里的车。
旅游线路
一日游:东门古城——龙标书院——观音堂——蜈蚣街——王氏宗祠——西门鼓楼——北门街——古城墙——陶家大院——东门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