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头翰林祠旅游景点介绍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安头翰林祠,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湾井镇东安头村,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占地面积6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东安头翰林祠由水塘、月台、牌坊、门厅、戏楼、观戏楼、天井、下厅、上厅、道厅和树德堂组成,依次递进。门厅至戏楼大木板门、照壁等面层均饰各式传统人物彩绘,戏台栏板、花罩、额枋木雕楼台、花鸟、双龙托珠等装饰。东安头翰林祠的格局的整体规划、装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翰林祠内的木雕、石雕和彩绘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民间木雕的风格、艺术手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材,为研究民居修缮演变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2019年10月16日,东安头翰林祠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安头翰林祠历史沿革 清乾隆元年(1736年),村里为纪念本村出来的进士李敷,建了这座具有湘南地方特色的公益性建筑。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增建木牌坊,清道光七年(1827年)移牌坊于祠门外,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牌楼。 九年(1920年),当时担任国民军桂林某部司令的村人李子清返乡省亲时,见翰林祠房屋矮小,倡导修建,将祠房屋建筑升高,形成现存的格局。 1994年曾进行过维修。 东安头翰林祠历史文化 纪念李敷 东安头翰林祠系清乾隆元年(1736年),村里为纪念明代同村人、进士李敷而建。李敷,明时人,少年勤敏,癖好读书,诗文自成一家,不媚流俗,为同辈人所推崇。明成化四年(1468年),他中了乡试第六名。经七试礼部不第,而奋励之志并未因之衰减。至弘治三年(1490年),才考中钱福榜进士,赐同进士出身。最初授工部主事职,后任工部郎中、雷州知府。 赶鸟铃 主楼的四个飞檐,挂有风铃,风铃的功能主要是驱鸟。鸟对屋檐特别是飞檐翘角的損害最大,它们喜欢站在这些如枝头般的建筑上喳喳叫,飞檐翘角经风吹日晒雨淋,那灰塑经不起鸟儿拍翅起飞时的重力,往往会折断掉落下来。古人为了保护飞檐翘角的灰塑不遭鸟害,就想了这么个办法,风儿一吹,铃挡摆动,‘当啷当啷’一响,就把鸟惊走了。所以有的地方又把它叫做“赶鸟铃”。 东安头翰林祠其他介绍 东安头翰林祠位于湖南宁远县湾井镇东安头村,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为纪念为纪念村人、明景泰三年(1452)进士李敷而建。是九嶷山的一大景区。 东安头翰林祠是一处集崇祀先祖、纪念名人和公益活动于一身的民居建筑,全盛时期,门匾、堂匾、楹联遍布祠内外。它们与祠前的月台、池塘、文塔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人文建筑景观,是江南地方民居的一大特色。东安头翰林祠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2.2平方米。 起源与历程 在久安背村读书人李世南荣登翰林之后四百多年,明景泰三年(1452),同属湾井李氏家族的东安头村读书人李敷也进士及第,荣登翰林。这是家族的荣耀,当然东安头村也要建座翰林祠纪念一下。 清乾隆元年(1736),村里为纪念本村出来的进士李敷,建了这座具有湘南地方特色的公益性建筑。清嘉庆十六年(1811)增建木牌坊,道光七年(1827)移牌坊于祠门外,光绪五年(1879)重建牌楼。九年(1920),当时担任国民军桂林某部司令的村人李子清返乡省亲时,见翰林祠房屋矮小,就倡导修建,将祠房屋建筑升高,形成现在的格局。 格局 东安头翰林祠由月台、牌坊、门厅、戏楼、厢房、天井、下厅、上厅、道厅组成,依次递进。祠后有后龙山,祠前有半月塘,水面宽约8亩。 东安头翰林祠是一处集崇祀先祖、纪念名人和公益活动于一身的民居建筑,全盛时期,门匾、堂匾、楹联遍布祠内外。它们与祠前的月台、池塘、文塔形成一个独具韵味的人文建筑景观,是江南地方民居的一大特色。 祠内现存清代、碑刻五方。祠东南200米处有石塔一座。 2019年10月7日,东安头翰林祠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