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堡旅游景点介绍 大兴堡,俗称“大兴土楼”,巍然屹立在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距镇址后房街约一箭之遥,北枕大兴山之险,西南望天马山之雄,南以大云溪为襟带,东扼五德公路咽喉,系乡人、邑庠生、大富户郑展枢(公元1679—1758年)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端月所鼎建。堡民系硕杰郑氏族人,多从事农业和陶瓷业。 大兴堡大门坐西面东,为单檐歇山式之石木结构,建筑规模宏大。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东西最长为64.5米,南北最宽为56.96米,高l0.2米,上为歇山顶屋檐。全堡占地面积约36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036平方米。城墙底部垒砌溪石,高达4.5米,宽达3.6米;上部运用传统的“大墙板”夯筑三合土墙(黄土、小沙石、石灰等),高5.7米,厚0.43米,四周开有40余个铳眼,眼口稍趋下倾, 眼高0.72米,宽0.5米,可对外观察射击及通风采光。东、西辟有大拱门各一座。东门为正门,门楣上镌刻“大兴堡”三个端庄遒劲的楷体大字。门高2.7米,宽1.94米,深1.73米。西门为后门,略小,高2.5米,宽1.53米,深1.38米。城门用青条石(俗称“青沟石”)砌成,质坚光滑,石块嵌接处,天衣无缝,薄刃难入。原来每座城门均安装有内外二道四扇厚达12公分的木质门,外包铁皮。东门原有瓮城,中期,毁于匪。城门内有一条曲尺形石台阶可通城垣。东北、西南隅各有凸突的角楼一座,势如犄角,面积各约ll平方米,可各安置土炮一尊。战时可用交叉火力-城门,御敌于城外。 堡内建筑布局对称严谨,轴线分明。以横贯东、西门的甬道为中轴线,沿中轴线有39.17米,宽5.25米,面积206平方米的宽敞天井(俗称“深水埕”)。地面干砌鹅卵石,依道教教义组成各种几何图案,四周干砌砖石。天井两侧呈东西走向,在长各40米,宽各12米,高0.8米的边砌条石、内夯坚实的黄土的台基上,建有单檐庑殿式屋顶的0,两厢格式大体对称,北楼为尊,略高。上层屋脊两端有鸱尾,四条垂脊做翼状伸展,四角呈飞翠式。下用立柱和拱梁构成梁架,每两对梁架之间用枋檀之类的拱木将之相互牵搭起来,成“间”的主要横梁。每副梁架,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逐层挑出斗拱,以承托屋顶的重量,并使梁的跨度减少,不但结构合理,且横跨如虹,达到高度的艺术效果。柱梁均用接榫锲合,不用铁钉、竹钉之类。飞檐斗拱,檐拱疏朗深邃,古朴浑厚,外有长廊。底层周围出檐回廊。每层进深两间,面阔l0至15间。上层中央为厅堂,其中北楼大厅坐北朝南,为议事司祭祀寿庆等大事之用,宽4.2米,深7.8米,可摆设六张“八仙桌”。南楼离地面高8.2米,北楼离地面高9米。每座楼东西两端均有木梯。两楼对峙,互相辉映,蔚为壮观。两楼四周排水沟道环绕,沟宽2.8米。 环绕城垣四周架设双层骑楼。东、西两列骑楼长均为58.75米,南、北二列骑楼长均为51.1米。屋顶为硬山式。梁柱斗拱托瓦檐,木构组织简单壮硕。上层宽4.9米,下层宽5.9米。楼板今多毁坏,仅存梁架。 全堡共有房间240间。 堡内西南、东北二处原有水井,与古堡同龄。60多年前,东北处一井因溺死过一婢女,遂用土石填塞。今存一井深丈许,水清澈,常年不涸,至今堡民仍饮用。 大兴堡具有坚固、耐用、防风、防震、防洪等特点,在二百余年的漫长岁月里,曾经受了多次的-、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安然无恙。该堡壁垒森严,可供水屯粮驻兵,历史上曾配备有鸟铳、土炮,以硝药、生铁珠、碎铁片为弹药,这在古代是一种威力较大,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强的武器。相传,该堡在清代时还出过一员猛将,惯使一柄重近百斤,长七尺余的“关公刀”,神力无比,舞刀时如旋风,水泼不进,曾立马叱退犯境敌寇。由于大兴堡有一套较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当年动荡不定的年代,曾起过一定的防寇、防盗、防匪,保境安民的作用。 古堡屡经战火兵燹,饱阅人间沧桑。时期,土匪军阀连年混战,地方不靖,生灵涂炭。十一年(公元1922年),奎斗“民军”徐飞龙率部侵占该堡,自命“团长”,与地方军阀陈国辉旅交恶,连年厮杀,“城头变幻大王旗”。乡村遭受蹂躏,在熊熊火光中燃烧,道有饿殍,野有横尸,大兴堡是苦难历史的见证。十九年(公元1930年),陈国辉部队攻陷三班,扬言要血洗三班。经乡绅求情,交纳三万银元。陈旅如数收下银元后,乃封刀,但犹拆毁土堡护厝以示惩戒。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曾参加“淞沪抗战”的抗日义师十九路军路经三班,发布废除苛捐杂税令,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不人民居。群众箪食壶浆以迎,官兵却作价偿还犒劳。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郑氏族人重修大兴堡。一九四九年夏,-96军残部溃退窜人三班,抓丁派饷烧杀抢掠,大兴堡又添上累累伤痕。 1949年11月,大兴堡迎来了解放的曙光。人民安居乐业,堡内居住人口最盛时,曾达四、五十户,三百余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堡内住户陆续迁出,另建新居。现有居住人口仅数十人。 大兴堡充分显示了我县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工艺水平,至今犹为人们叹为观止,赞赏不已。1985年9月13日,德化县[1985]第306号文颁布为县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