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石窟

邛崃石窟旅游景点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省邛崃市是成都地区现存摩崖造像最集中、规模最大的石刻分布地区。其佛教石刻艺术体现了唐代中、晚期的不同风格,可谓承载着唐代佛像艺术灵魂。

主要有邛崃大同乡石笋山摩崖造像、临邛镇磐陀寺摩崖造像、花置寺摩崖造像等。

它们布局严谨,反映故事情节生动,是摩崖造像中罕见的精品。

邛崃石窟主要景点

邛崃石窟造像精美

50余龛精美造像屹立上千年

据悉,这三处石窟共有50余龛摩崖造像,均始刻于唐代,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

石笋山摩崖造像位于大同乡景沟村,有造像33龛。

磐陀寺摩崖造像位于临邛镇磐陀村,现有造像共计6龛。花置寺摩崖造像位于临邛镇柏树村竹溪湖景区,由原长安御赐敕授上京章敬寺僧马采创刻,现有造像13龛。

据调查,它们是成都地区现存摩崖造像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

这些石窟,从唐代中期到晚期,延续时间较长,反映佛教题材较多、内容丰富。

特别是天王、金刚力士的造像肌肉遒劲,浮雕“飞天”飘逸、佛塔清晰可辨,佛教人物造型丰满,比例匀称,衣纹、璎珞线条流畅。

尤以菩萨像体态婀娜、面相妩媚温柔,为其精华,颇具艺术魅力。

现存龛窟中楼台、亭阁等佛教题材和建筑雕刻可窥视古代建筑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再现古建筑精湛工艺的艺术创作品。

邛崃石窟雕刻高超

佛像活灵活现雕刻技艺超出想象

走进小山丘上的磐陀寺摩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石头,旁边有一龛通高2.88米的“一佛二菩萨”。主佛左右的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分别立于莲座上,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和披帛。

主佛莲座下须弥座正面一组乐伎(四人),各持琵琶、长笛、檀板、排箫等乐器作弹奏状。

攀登至明代大殿后的崖壁上,一龛内正壁雕有一佛二菩萨三尊坐像,三尊坐像周围雕着唐代建筑风格的空中楼阁、亭台、天桥,梯上、桥上有人行走,亭台里人们谈兴正欢,空中飘着祥云,云中刻坐佛,靠近槛顶部飘着不鼓自鸣的琴、箫和飘逸的“飞天”。

穿过山水丛林,乘船便到藏身于竹溪湖一座岛上的花置寺摩崖。这里的千手观音造像和两龛相连的千佛龛最是引人注目。

约1600尊均为25厘米高的小佛像形态各异,活灵活现,雕刻技艺之高超、细密超出想象。

邛崃石窟其他介绍

邛崃石窟景色一般,石窟也不是很多的,保存的比较完好,石窟雕像还是雕刻的栩栩如生的。

1.花置寺石窟

花置寺摩崖造像位于邛崃市临邛镇盘陀村7组。造像刊于唐贞元十四年(798),分布在竹溪湖畔长34米,高10米的岩壁上,现存12龛和唐贞元记事碑一通。造像主体文物内容:佛教无量寿佛、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等。花置寺摩崖造像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精巧,颇有中国佛教早期造像的庄重、雄浑、丰满等特征,衣饰简朴,线条轻快流畅,布局严谨,刀法遒劲圆熟,充分体现出上承北魏、盛唐造像风格,对研究佛教早期造像、艺术风格、时代变化有着重要价值。

保护范围:东、西分别以石窟两端外延50米,北至岩壁顶部外延10米,向南外延20米以内。

建设控制地带:东、南、西至小柏树水库,西北至石窟保护范围外延50米。

2.磐陀寺石窟

磐陀寺摩崖造像位于邛崃市临邛镇盘陀村6组,始刻于唐元和十五年(820)。造像分布于大殿周围的岩壁上,共6龛,主体文物内容:K1为“西方三圣”,K2为千佛龛,共计903身佛;K3为西方净土变;K4为佛教密宗造像;K5风化严重,无法辩认;K6为残龛。磐陀寺摩崖造像构图合理,雕刻手法精练,雕饰精美,充分体现唐代石刻的圆润,丰满等时代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

保护范围:以现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3.石笋山石窟

石笋山摩崖造像位于邛崃市大同镇景沟村4组。该造像始刊于唐代,横向分布在长120米,高40米的山岩上,坐东北向西南,共33龛。石笋山摩崖造像雕刻精美,线条流畅,人物神态自然,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唐代佛教石刻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

保护范围:东、西分别以石窟两端外延60米,北至崖壁顶部外延10米,向南外延1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0米。

2006年经国务院国发〔2006〕19号文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四川省邛崃市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