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西山主道禁骑引热议 律师禁骑令不该一刀切

 

2023全年活动一览,欠自己的旅行 ,该出发了!
 

荐:人生必体验!2023年夏季青海湖骑行
荐:青海湖徒步转湖-青海湖茶卡盐湖轻徒步66公里
荐:朝圣梅里,徒步雨崩——与冬天的梅里来一场最壮观的雪山之约

 

西山景区禁骑令实施后,上山骑车的人少了许多,但景区的这一规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记者 张玉杰

昨天,一广东籍骑行者在西山风景区被保安劝阻

靠近猫猫箐一侧的道路早已被铁栅栏封锁,骑行爱好者抬车通过

从9日开始,本报持续关注了西山森林公园禁止非机动车在规定时间内进入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市民、网友、律师纷纷打进本报热线,参与互动。

此时,离云南省委秦光荣6日在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不过6天时间。座谈会上,秦光荣明确要求:所有公园都要对外开放。

一边是西山森林公园的禁骑令,一边是省委的开放要求。人们不禁要问:西山公园,你是要整哪样?

律师说法

北京盈科(昆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云会:

西山景区做法合理合规

北京盈科(昆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云会说:“昆明人都明白,西山森林公园属于风景名胜区,因此进入其中的交通工具,都应该按照其规定的路线、地点行驶和停放。”

而且,2011年3月1日起实施的《昆明市公园条例》第十七条明文规定:“未经公园管理单位允许,任何车辆不得驶入公园,如若违反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李云会说,任何车辆肯定包括非机动车,而西山森林公园也属于公园。所以,西山森林公园在基于地理特征和游客安全考虑的情况下,做出在一定时间段内禁止非机动车进入的规定并没有错。

云南大韬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祖碧:

社会需求度高公园不应一禁了之

“《条例》的确规定‘未经公园管理单位允许,任何车辆不得驶入公园’,可既然是‘任何车辆’,婴儿车、残疾人专用车肯定在其中,难道婴儿、残疾人就没有权利欣赏西山的美景吗?”云南大韬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祖碧反问。

“我们不能否认《条例》的合理性,但除此之外,公园更应该从社会的需求度考虑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在恒定的社会需求度下,看公园方如何在法律法规和道德两者之间取舍。”王祖碧认为,如果社会需求度高,公园方面就不应当一禁了之,而应采取更加合理的措施确保游客的利益;如果社会需求度低,公园方面则可以根据自身管理条件和相关法规,在不影响大多数游客利益的情况下做出限制规定。

“根据这两天的报道,90%以上的人对西山公园的禁令持反对态度。也就是说,很多人是有骑行进入公园的需求,所以西山公园不应一禁了之,而应该合理考虑问题,譬如在某一段坡陡路段禁行,或者另辟道路供骑行者骑行。”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文杰说。

是否该禁

昆明市社科院院长梁永实:

禁骑令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禁骑令不合理,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不符合西山景区“昆明的西山、云南的西山、中国的西山”的口号。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景区管理方在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解决新问题,其做法丝毫不能体现昆明人的包容精神。从表面上看,景区管理方的禁令可以让他们免去很多麻烦,但实际上,他们损失了很多东西,比如,此举会极大地损害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其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在我看来,西山风景区是一个非常适合骑车的地方,其历史气息浓厚,自然环境优美,骑行者穿行于山林间,能感受到昆明丰富的历史文化,站在山顶,还能欣赏到新昆明的壮丽图景,感受昆明的变迁和发展。

昆明市代表李春光:

“一刀切”的解决办法不妥

西山森林公园属于开放性公园,其作为公共场所,管理方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负有维护景区秩序,保护游客安全的责任。景区为了维护秩序,保护游客安全而限制市民骑自行车进入,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其“一刀切”的解决办法是不妥的。

我们都知道,西山森林公园风景秀丽,是骑友们骑行的好地方,可现在一张禁令就将骑行爱好者挡在门外,说句实话,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我看来,一项规定的出台既要合法,也要合理,更应该换位思考,现在在昆明能骑行的地方本来就越来越少,西山骑行危险,其他地方难道就不危险了吗?

知名网友“风之末端”:

禁骑令损害骑行者利益

西山森林公园管理方的禁令有欠妥当。骑行安全问题,一方面是管理不到位,一方面是骑行者自身素质问题。骑行者的素质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解决的,可管理方用一条禁令将骑行者拒之门外,明显过于武断。

在我看来,骑车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的绿色运动项目,西山景区风景秀丽,骑行者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饱览周边景色,本应该支持和推广,而禁骑令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个群体的利益,更不利于传承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理念。

如何解决

昆明市社科院院长梁永实:

要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云南省委秦光荣6日在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上明确要求:所有公园都要对外开放,可西山森林公园却背道而驰,发出禁骑令,实在不妥。

在我看来,要解决此问题,西山公园管理方不能因噎废食,要加强自身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商讨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在国内,杭州西湖就是一个好例子;在昆明,翠湖也是一个好例子。

昆明市代表李春光:

可在下坡路段设减速带或隔离带

问题只有一个,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有很多,譬如在下坡路段设置减速带,或者设置隔离带,将人与车分开,希望管理方一定要从众多解决方案中,评估出最优方案,而不是实行最简单的“一刀切”方案。而且,景区的发展不应裹挟太多部门、行业,甚至个人的利益,而要从公众角度出发,不能让公园的公共属性消失。

知名网友“风之末端”:

应改善提升硬件和软件设施

和多年前相比,西山景区不管从哪方面讲,变化都不是很大,因此,要解决包括游客安全在内的景区发展问题,管理方要从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角度出发,改善、提升硬件和软件设施,让西山景区的发展与公众的需求相适应。

网络调查

21人投票19人反对禁骑令

针对禁骑令,本报在官方微博发起“禁止骑车上高峣至聂耳墓主道你怎么看”投票,截至昨天下午6点,参与投票的21名网友,有19人不支持此项规定,1人表示无所谓,1人表示支持。

昨天,还有骑友拨打本报热线推荐昆明周边骑行线路。同时,也欢迎广大骑友继续拨打本报热线0871—65353000,或者私信本报官方微博,推荐相关骑行线路。

(都市时报 记者 程浩 实习生 西炫榛)

记者体验

西山景区禁骑令实施第二天

骑车入禁区 保安提醒但未阻拦

昨天是西山风景区高峣到聂耳墓主道实施禁骑令的第二天,昨天上午,记者专门以骑行者的身份来到西山风景区主道进行体验。在高峣主道入口处虽然被景区保安提醒不能骑行上山,但是眼看劝解无效后,对方并没有强行阻拦。

从景区主道骑行上山未受阻拦

昨天上午10点左右,记者刚来到西山风景区高峣入口处附近,就有一名中年妇女站在路边大声提醒:“不要再往上骑单车了,现在景区出台规定不能从这条主道骑车上山,要么你把车寄存在这里,我们有面包车可以拉你上山游玩。”对方表示,虽然这条主道也不允许机动车通行,但是自家的面包车可以带游客从另外的道路上山,单程只要15元,比景区专门泊客的25元/人的旅游大巴便宜。尽管对方一再劝说,但记者并没有和对方有太多交谈继续往前骑行。

保安提醒记者下山慢点儿

因为从碧鸡秋色牌坊上山的通道已经被景区管委会用挡板围住,记者就选择从另外一个通道上山。看到有人骑着单车准备上山,保安师傅立即上前提醒,“不要再骑车上去了,很危险。”“我前段时间来都可以骑车的啊,难不成我又返回市区?”对于记者提出的质疑,该保安师傅称:“这个是昨天景区管委会才出台的规定,我们只是劝解,如果你非要骑车上山,那最好下山的时候慢一点儿。”保安师傅透露,前不久一辆旅游大巴撞伤了一名骑车上山的市民,双方为此还闹起了经济纠纷。

广东骑行者对禁骑令不解

随后,记者在山路上骑行了一段。一路上,陆续有步行上下山的游客,还有旅游大巴穿梭其间,记者骑行1个小时发现,只遇到5名骑自行车的游客。“我们是从广东骑车过来的,云南这边风景好,但是西山景区怎么会不让骑车上山呢?”一名骑友对这项规定感到很不解,他说,一路上途经的几个省份都没有出现过这种状况。

对于禁骑令,几名路人也各有观点。张先生说,“平时游人少,骑车上山无所谓,周末路人多,大家最好不要骑车上山了。”朱先生则认为,“骑车其实影响不大,要么就把旅游大巴换成电瓶车,大巴车又不环保而且票价贵,很多人上山都是步行锻炼身体的。”

推荐线路

宝珠寺

环境:宝珠寺指的是宝花路,这条公路距离昆明主城区近在咫尺,强烈推荐给家住西市区、北市区的骑友们。整条骑行线路都没有大货车,一路只有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以及郊外美景。宝珠寺全程旅游设施配套完善且几乎没有过往车辆,这里已经建成了生态公园。

玩乐:宝珠寺植被丰富,骑行于此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值得一提的是,接近山顶限高杆路口处的天然泉水让不少市民趋之若鹜,泉水前经常停上三三两两的私家车。据说,这里免费的山泉用来泡茶,口感极佳,不少骑友为了减轻重量,都是空瓶到此来接泉水喝。

提醒:宝珠寺不适合缺乏经验的骑友,因为宝珠寺在很短距离内海拔上升近500米,差不多是一级环法自行车赛甚至是最高级别爬坡点的水平。骑行宝珠寺应该选择轻装,骑行前不要吃酸奶或者酸萝卜等酸性食物,以免剧烈运动可能会引发呕吐,单游宝珠寺半天即可下山。

深圳

2011年,有深圳市民质疑,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为何不允许骑自行车登山?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介绍,公园山高坡陡,园内盘山路较窄且无一处开阔平地路面,因平时前往登山客流量较大,考虑到登山市民的安全,公园严禁自行车入园。

湖北

2011年9月,一湖北武汉市民到武汉市东湖磨山景区游玩,但被告知,自行车不得入园。景区管理员解释,以前,市民的确可以骑自行车进入景区,但因景区内上下坡和拐弯的路段较多,安全隐患较大,所以,景区已不再允许自行车进入。

(都市时报 记者 李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