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古盐井群

禄丰古盐井群旅游景点介绍

禄丰古盐井群包括黑井镇大井盐井、大子井盐井、复隆盐井、黑井古盐井群;妥安乡琅井村委会的伏大井。伏大井位于妥安乡琅井村委会西北的芒硝厂内。该井开凿于明万历3年(公元1623年),为斜竖井,全长236米,在182米处分东、北方向两岔井,其中东面岔井长32米,北面岔井长54米,井内最宽处达8.1米,最窄处1.5米,平均坡度42°,最陡处为56°。井顶井壁呈弧形,多为岩石,坚硬。井内开凿石台阶,供人上下行走,石台阶平均长1米,宽0.3米。该井卤水较淡,硝质较重,目前作为琅井芒硝厂生产兽用硫酸钠的原料。 

黑井镇古盐井共有40余口之多,分为竖井和斜井两种类型。其中以大井盐井最为典型,该井又称黑牛盐井,盐井为斜井,石级而下,深50米;洞口为石砌拱洞,高3米,宽2.3米。井0-卤,元明时用木桶装卤,人工背或抬出;清至近代,用木笼逐级上汲;1969年电泵抽吸至卤池沉降再用,现今停用。大井是黑井最早开采的第一口盐井,其卤水时多是少,时淡时咸,故有“限定桶数,则每日一百五十桶”之说。盐池长17.9米,宽11.7米,深约8米,卤水深约5米。

禄丰古盐井群是滇中古盐井盐业发展的最好历史见证。古井保存完好,所存古木龙等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现已被当地文化站收藏,对研究滇中盐文化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2012年,禄丰古盐井群被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本体状况

大井盐井,又称黑牛盐井。该井位于黑井三街后,七星台下。盐井为斜井,石级而下,深50米;洞口为石砌拱洞,高3米,宽2.3米。井0-卤,元明时用木桶装卤,人工背或抬出;清至近代,用木笼逐级上汲;1969年电泵抽吸至卤池沉降再用,现今停用。大井是黑井最早开采的第一口盐井,其卤水时多是少,时淡时咸,故有“限定桶数,则每日一百五十桶”之说。盐池长17.9米,宽11.7米,深约8米,卤水深约5米。由于该井产盐卤历史悠久,贡献特大,故有“西迤名高第一泉”之美称。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禄丰古盐井群的伏大井位于妥安乡琅井村委会西北的芒硝厂内。该井开凿于明万历3年(公元1623年),为斜竖井,全长236米,在182米处分东、北方向两岔井,其中东面岔井长32米,北面岔井长54米,井内最宽处达8.1米,最窄处1.5米,平均坡度42°,最陡处为56°。井顶井壁呈弧形,多为岩石,坚硬。井内开凿石台阶,供人上下行走,石台阶平均长1米,宽0.3米。该井卤水较淡,硝质较重,目前作为琅井芒硝厂生产兽用硫酸钠的原料。芒硝厂为了扩大生产,于2010年对该井进行清淤除障,在井下发现多条木龙,大部分材质为竹子,均已腐烂,但有一条木龙,材质较好,保存完好。井壁上的小洞是放置香油灯的地方,专供负责木龙的工人照明用,平台是负责木龙抽水工人坐的地方。种种迹象表明,当时在没有电,没有现代抽水机的情况下,伏大井的卤水就是通过18条木龙逐级提吸输出到井外供灶户熬煮。从七十年代以来,该井卤水一直作为生产芒硝的原料使用,沿袭了近400年的历史。生产芒硝生产工艺相当简单,卤水通过抽水机输送到井外储水池中,脱水结晶,成为晶莹剔透的兽用芒硝产品。

大井盐井,又称黑牛盐井。该井位于黑井三街后,七星台下。盐井为斜井,石级而下,深50米;洞口为石砌拱洞,高3米,宽2.3米。井0-卤,元明时用木桶装卤,人工背或抬出;清至近代,用木笼逐级上汲;1969年电泵抽吸至卤池沉降再用,现今停用。大井是黑井最早开采的第一口盐井,其卤水时多是少,时淡时咸,故有“限定桶数,则每日一百五十桶”之说。盐池长17.9米,宽11.7米,深约8米,卤水深约5米。由于该井产盐卤历史悠久,贡献特大,故有“西迤名高第一泉”之美称。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子井盐井位于禄丰县黑井镇黑井三街后七星台下南侧,井口方位北偏东6°。井口平面呈长方形,宽3.62米,长4.6米,井口距地表3.4米,从北侧沿石阶下入井底,石阶宽1.2米。井为竖井,井口宽2.3米,长3米,竖井底部为斜井,斜井井口宽0.96米,有积水,深度无法探知。井北面有一石条嵌顶的井洞,宽2.1米,高1.68米,进深1.97米。整个井井壁、井沿全部用红沙石石条支砌。是黑井盐井的代表之一。

黑井盐井群位于禄丰县黑井镇金泉山脚龙川江西岸,坐西面东。在长约1公里的龙川江西岸,从北向南共分布完好的有9眼古盐井,分别为裕济井、徳洋井、天恩井、金泉山1号至6号井。裕济井,井口宽1.03米,-镶券井洞宽2.18米,井口已被淤塞,残高1.06米,可判别为斜井,井口方位东偏南15°,深入10.6米后,向西南转折,深度未谈及,井洞总高3米,用红砂石支砌,券顶,落款为“三十二年仲夏月”。天恩井,井口用红砂石镶券,顶部为现代混泥土浇灌,宽2.08米,高2.1米,红砂石券顶部分长度仅2.3米,之后再天然岩体上开凿,斜井,方位北偏东22°;因有积水,长度及深度未探及。金泉山1号井井口已被淹没,残存的红砂条石垒砌的墙基仅有西边和北边存在,长度约12米,有大量瓦片存在,中部陷落。2号井利用天然岩石进行开凿,井口宽4米,高3.4米,进深8米,8米后是斜井,斜井宽1.7米,井已被淤塞,残高0.8米。斜井方位北偏西43°,井壁上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硫酸钠的结晶体,盐井底部有人工用红砂石砌筑的台阶痕迹。3号井井口宽1.5米,现存高0.8米,井口方位东偏北15°,斜井,进入洞口5米后向南有一个转折,被水淹没,深度不可探及,在天然岩体上开凿,底部有人工砌筑的台阶。金泉山4、5、6号井,4号井高1.8米,进去后折向南,井情况和井大体相同;4号井和5号井相距12米,5号井距6号井15.6米;6号井为竖井,井口宽1.6米,高3.5米,进深7.48米,进到6.8米处变为竖井,竖井宽1.9米,长约1.2米,竖井呈长方形,从洞口到看得到的水面为2.9米,深度无法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