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统计贵州旅游业形势极其严峻

2022年最新统计:贵州旅游业形势极其严峻!

 

旅游业数据图_2022旅游业行业分析报告数据_2021年旅游业行业分析报告/

市场信息2022.05.2417:13

旅游业数据图_2022旅游业行业分析报告数据_2021年旅游业行业分析报告/

原标题2022年最新统计数据:贵州旅游业形势极其严峻!

贵阳市政府数据开放

贵州省统计局近日发布《疫情影响下的贵州旅游业研究报告》。 相关数据显示,遵义会议会址、百里杜鹃、黄果树、千户苗寨、梵净山、赤水丹霞、龙宫等重点监测景区今年同比下降幅度均超过50%。 2022年一季度旅游接待情况其中,以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为例,2021年一季度接待游客65.56万人次,2022年一季度仅接待游客6.34万人次,同比下降90%以上。 ..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旅游业是典型的线下消费行业,在互联网时代对旅游相关产业实体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旅游业由于其流动性、现场体验性、消费升级等突出特点,对公共卫生事件极为敏感。 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省统计局成立调研工作组,制定调研方案,在贵州省重点旅游景区等地深入开展现场调研。如西江苗寨、开阳南江大峡谷。 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形成研究报告。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由于旅游消费特点与疫情防控要求之间的直接矛盾,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贵州旅游业发展明显放缓。 特别是2022年以来,疫情的影响变得系统性、全面性,从供给端到消费端。 这对全省旅游产业化推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从旅游供给来看,市场主体处境困难。 疫情影响下的旅游相关市场主体普遍处于消亡、倒闭、营业三种状态。 一是大量市场主体消失。 省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全省共注销市场主体10.22万户,其中批发零售业注销4.55万户,住宿餐饮业注销1.89万户。分别为 44.5% 和 18.5%。 县级行政区域平均每家批发零售住房和餐饮市场注销主体731.8个。 调查显示,一些境外市场经营者因损失严重而纷纷退出。 从规模以上单位来看,与旅游产业直接关联性强的住宿业,2021年将退出库存140家。二是市场主体暂时停业现象普遍。 调查发现,由于游客流量不足以支撑基本运营,景区及周边地区大量市场主体倒闭。 以西江苗寨为例,5月中旬调研时,现场观察到不少店铺关门。 西江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1400多家市场主体中,只有约三分之一经营正常; 市场主体负责人普遍反映,由于游客锐减、需求不足,经营越多,损失就越大。 一些市场主体选择关门歇业,等待新的旅游客流。 交通运输部门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贵阳市53家旅游(包车)客运公司中,已有13家暂停运营。 三是经营市场主体自给自足。 尽管难度极大,但一些旅游相关市场主体仍在努力维持经营状况、维护企业品牌、保障员工收入。 例如,西江一家酒店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期间,其330间客房每天接待的客人不足10人。 五一假期期间,最好的一天只有25间客房入住。 入住率极低,完全不足以维持正常运营; 西江一家餐厅负责人反映,今年以来收入大幅下降,但仍在努力维持运营、维护品牌形象、支付员工工资; 西江一家超市报告称,疫情发生前,其日营业额在2万多元。 目前每天1000多元; 省内一家高铁站餐厅反映,疫情对其经营造成很大影响,“有时半天营业额就100多元,都不够发工资了。” 开阳市一景区负责人介绍,今年接待游客量下降了70%以上。 从企业上报数据看,1-4月,全省规模以上住宿业法人单位中,负增长超过90%的有3家,负增长超过40%的有3家; 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已复工复产的228家旅行社综合收入同比下降72%。

(二)从旅游消费看,旅游流量全线下降。 以西江苗寨为例。 5月中旬,工作日日均游客流量在500人次左右,周末在1000人次左右。 景区内游客人流分散,显得一片惨淡。 据行业主管部门监测,今年一季度,大部分景区接待游客流量大幅下降(表1列出了部分景区游客流量)。 疫情对旅游消费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制约旅游客流。 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游客因疫情限制无法跨地区流动,无法实现旅游消费; 各类会议、培训、公务活动转移至线上,对住宿业接待流量影响较大。 二是消费体验明显下降。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少数游客得以出行。 但由于各地防控政策不同,部分地区存在分层叠加、“一刀切”、过度收集游客个人信息等情况。 游客流动缓慢、效率低下。 游客作为享乐型消费的体验感、安全感下降。 三是旅游消费热情已到枯竭期。 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深远。 许多消费者的出行计划因疫情而屡次被打乱、搁置。 消费者心理已经疲惫不堪,短期内出行热情明显下降。 四是消费结构升级。 旅游消费是一种体验型、升级型消费。 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消费类型。 疫情背景下,相关行业不少市场主体被迫裁员降薪,消费者预期收入不容乐观。 、支出结构调整不可避免。 一般来说,中低收入家庭首先要保证教育、医疗、住房等刚性支出。 旅游消费意愿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抑制。

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

从外部因素看,当前贵州旅游业发展深受疫情系统性影响; 从内部因素看,旅游业发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无论是宏观挑战还是微观困难都是前所未有的。

(一)宏观层面的主要挑战。 旅游产业化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从宏观角度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多年积累的旅游客流量锐减,需求与供给严重错配。 以某景区为例,疫情前,游客人流量从2008年的70万余人次增至2019年的400万余人次,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次。 然而,目前的游客流量却不在同一水平。 据相关负责人测算,要维持景区现有市场主体的正常运转,至少需要3500名游客。 今年五一假期才达到这一流量要求,正常流量只相当于最低流量需求的六个点。 大约一个。 其他大部分景区的情况也类似。 二是旅游提质面临重重困难,旅游产业化进程放缓。 旅游业的重大提升需要大量资金、人才等相关因素的支撑。 但疫情降低了社会资本投资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收入预期。 预计短期内难以有新的增量进入旅游相关行业。 现有的社会资本你也可能会继续“逃离”。 仅靠政府投入,解决盘活低效闲置项目、偿还债务、打造产品品牌等问题极其困难。 三是旅游季节性短板尚未得到实质性改善,淡季过弱、过长的问题亟待探索解决。 长期以来,贵州旅游旺季集中在6月至9月和部分节假日。 即使不考虑疫情因素,持续7个月左右的淡季旅游业也明显不活跃,旅游饱和度较低,淡季旅游资源运行效率低下。 懒惰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四是旅游业和旅游消费信心受挫,复苏需要较长时间。 疫情对旅游经济造成全面系统性打击,对旅游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 整个行业的供给和消费者信心短期内很难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二)微观层面的主要困难。 由于客流量大幅下降、需求萎缩,旅游业在微观层面面临以下困难。 一是市场主体面临多重困难,生存困难。 从收入方面看,由于大量景区、旅游景点缺乏游客,旅游相关市场主体处于“荒野求生”状态,收入远低于正常年份; 从支出端看,市场主体存在人工、房租、水、电、利息等刚性支出。 下降幅度不大。 入不敷出,加上融资困难,资金流动性放缓,企业周转困难,弱势市场主体自然被淘汰。 二是疫情系统性影响持续扩大,基本民生影响加大。 一方面,一些旅游市场主体为了降低成本求生存而被迫裁员、降薪,或者员工因收入下降而自愿离职另谋出路。 这减少了当地的就业机会,直接影响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例如,西江镇反映,今年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 另一方面,疫情的系统性影响已传导至其他相关行业。 研究团队随机调查了贵阳、遵义等城市的出租车司机,普遍反映,疫情期间他们的收入大幅下降,原因是刚性支出没有同时减少,而油价的上涨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对数万出租车司机家庭的基本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三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些矛盾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遇到瓶颈。 例如,某景区反映,景区市场的经营主体大多是外地客商,他们租用当地村民的房屋,开展住宿、餐饮等经营活动。 受疫情影响,他们的收入大幅下降。 商户无法按照原合同约定支付租金。 经过多次协商,村民仍不愿意降低租金。 租。 由于不堪重负,一些商户选择干脆放弃经营,退出景区,为未来区域旅游营商环境和客流恢复后的旅游接待能力埋下隐患。

通过从旅游供给端到消费端、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综合研判,综合判断,2022年以来,贵州旅游业面临近年来最困难的时期,形势极为严峻。严重。

三、对策建议

贵州山清水秀、气候独特、生态良好,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得益彰,各种优质旅游资源深受省内外游客喜爱。 坚定不移实施旅游产业化,努力推动旅游品质提升,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 受疫情影响,贵州旅游客流量大幅下滑,市场主体生存艰难,旅游产业化推进缓慢。 但我省旅游业的基本条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全省推进旅游产业化的信心和决心没有受到疫情影响。 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新发二号文件发展机遇,精准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持久战”,以大幅度提高旅游品质为目标,稳步推进旅游业发展。 我们将实施“四个行动”,全力稳定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旅游业基本盘,为疫情后旅游业快速增长做好准备。

(一)着力增加游客流量,稳定一批市场主体。 旅游业是典型的消费行业,市场需求对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改善旅游流量是解决当前旅游发展问题的关键,必须以基本流量维持基本运行。 经过两年多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我们总结了大量精准防控经验,有条件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高防疫效率,减少针对同一目标的低效重复防疫,促进旅游流的速度。 。 要分级分类实施精准防控,鼓励安全移动消费,适当“开门放流”,抓住6月至9月常规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机遇,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交通恢复。 一是对境外及省外中高风险地区来贵人员进行精准闭环管理。 近期,我省成功处置多例省外抵贵后检测结果呈阳性的病例,切断了从入境口岸进入贵州的传播可能性。 这种经验可以不断推广。 各地有关部门要绷紧神经,压实责任,做到精准防控。 保证正常流量。 二是适当鼓励省外低风险地区游客来贵州旅游。 从全省防控的高度和空间研究相关措施,实施精准管理。 对于低风险地区赴贵州旅游的团体和散客,入境贵州后确认安全后可自由通行。 每个景点无需重复要求。 提高游客流动速度和旅游体验。 三是省内游客流动不存在障碍。 当前全省疫情总体处于安全状态,要有效减少同一个目标的低效重复防疫。 只要持有近期行程代码的游客未出省,就实行无障碍通行。 各地严禁在高速公路出口、车站、码头限制省内游客流动; 严禁要求填写个人信息。 各景区可针对省内游客实施优惠活动,鼓励省内游客深度旅游。

(二)着力实施精准帮扶,从一定角度留住一批市场主体。 各地有关部门要深入基层加强调研,畅通问题报告和处理渠道,梳理困难企业问题清单,建立问题台账,查明责任单位,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 对于共性问题,要上升到政策层面,快速反应,精准施策; 针对个别问题,要深入市场主体,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帮助,努力帮助解决企业发展瓶颈、克服当前困难。

(三)着力推动各项惠企纾困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普惠政策的“及时雨”作用。 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惠及企业的政策。 这些政策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 各地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落实,确保每一项政策及时惠及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人。 市场主体; 要加强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切实打通涉及各市场主体的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全力稳定旅游及相关产业供给侧基本面。

(四)倡导团体旅游和社会团体旅游消费,释放特定群体的消费潜力。 针对特定群体(如退休人员)组织温泉疗养等特色消费,以团队形式加强疫情防控和旅游服务; 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带薪休假,并加强监督检查。 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发放工会津贴等作为旅游消费券。

(五)着力降低平台订单佣金,提高实体经济利润空间。 目前常用的网络订餐平台佣金过高,实体经济无法改变现有平台跨区域吸纳旅游红利的现状,已成为市场主体的共识。 建议一方面与政府层面相关平台展开谈判,努力降低平台佣金; 另一方面,大力打造贵州自己的智慧旅游平台,聚合全省旅游资源,利用优质资源和优势价格,将旅游订单逐步转移到省级平台上。

(六)着力化解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和安全问题,为旅游业快速复苏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方面,疫情影响下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些矛盾可能会激化。 比如,某景区反映的私人住房租金问题。 目前当地还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也没有政策依据。 谈判和协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各地有关部门在排查中,要梳理发展中类似矛盾问题,认真分析,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推动旅游发展各方“抱团取暖”、共同克服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导致大量市场主体退出市场或关闭经营,旅游相关设施可能长期缺乏维护,存在安全风险。 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消除隐患,确保疫情期间的基本旅游安全,为疫后旅游流量的激增做好准备。 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提供安全优质旅游保障,营造安全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