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行车展会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围绕着那些光鲜亮丽的展品们评头论足,因为它们是一次展会中无可争议的主角。对于我来说,产品固然能引起我的兴趣,但隐藏在这些产品背后的那些人才是更有意思的展会彩蛋。我们可以将产品视作设计师思想的投射,但投射的结果同样经过了现实种种因素的折射,最后才成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通过一款产品不能完整地认识一个品牌,但只要你愿意,它可以成为你走近一名自行车产品设计师的窗口。
郭耀玮
郭耀玮是我这次计划中遇见的最新鲜的一副面孔。他任职的品牌在E3馆的边缘,与一众小众新生品牌分享着同一片面积,看似偏安一隅,与世无争,实际上在这个不起眼的展位上,每天都会有数次机会看到一众业内人士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场面堪称全员恶人。
黄川
黄川,a.k.a. 黄博士,正在全力运营着被称为“博士轮”的新兴国产碳纤辐条轮组。黄博士在与我的交谈中总是以极快的语速以及极高的信息密度轰炸我的大脑。实际上,行业内的多数设计师都有这样的共性,你以为他们作为幕后人员,会理所当然地操持一副高级知识分子内向、话少、不善于表达的人设,但交谈一开始,你就很可能被这些表达欲极其旺盛的人的话语淹没,在他们的信息轰炸下,随之崩塌的只有你自以为是的直觉体系而已。
谢鹏翔
当我说起我要进行一个关于“年轻设计师”的采访计划时,谢鹏翔说,那我已经算不上年轻了,就从业时间来说。
700bike的设计者,NIU AERO的设计者,以及很多你从未见过的海外市场产品,包括这次出现在中国展E3馆的碳纤辐条轮组Furay以及超轻一体切削飞轮的设计者,出自他笔下的产品众多,而他也曾出现在《骑行家》2019年第10期杂志中。
顺带一提,那一期的《骑行家》真的非常好看,大家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期刊订阅”一栏购买。
张逸驰
刚知道张逸驰其人的时候,他还是广州大学城的“自编帝”,圈内的人都叫他Philip Eleven、P11或张逸驰。
他曾经是UBU的队员,Qicycle R1、曾经的野兽、PICA功率飞轮、天枢曲柄……他的作品总是伴随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以及争议,想知道他对此怎么说吗?往下看吧。
张泽霖
说起“张泽霖”这个名字你可能会问“谁呀这是”,但如果我说出“岛野肠粉”这个ID,你很可能会发出恍然大悟的一声“哦~”。从事过媒体、技师、fitter的张泽霖,现在推出了品牌名为EXS的车把与轮组产品。
周恒
最近站上风口浪尖的中国自行车品牌名叫“SEKA”,让他们收获关注与争议的那款车型名为“EXCEED”,而这款车架的设计师正是周恒。
“自行车设计师”这个称呼对你而言准确吗?
郭耀玮:其实还是蛮准确的。我本身是产品设计专业出来的人,毕业以后做了工程师,又做了3C数码设计师,现在成为了自行车设计师。其实我挺想大家称呼我为产品设计师的。
黄川:准确。(斩钉截铁)
张逸驰:我觉得挺准确的。
张泽霖:我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称呼我。因为我涉足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积累到了很多供应链的资源。我之所以开始做产品,是因为我发现市面上没有我想要的产品。
周恒:我觉得也没什么问题吧。产品的大致思路是我定的,具体的操作是由负责工业设计同事完成的。
你觉得“设计师”这个职业对于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郭耀玮:这要看是国内还是国外。如果是国外市场的话,自行车设计师是个非常普遍的职业,但是在国内市场,大家对于这个职业是普遍不重视的。我可以拿我的亲身经历举例子,当初我从江苏的汽车厂离开,来到深圳,想在这里的自行车厂为自己寻觅一份自行车设计师的工作,但是我发现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每一个品牌都没有这个岗位,他们招聘的岗位都是工程师这样的。
你知道,相对于设计师,工程师的工作更加重在实现,而设计师更偏重于人的内心的表达,换句话说就是,设计师是通过心灵去说话的人。
黄川:如果是落实到产品设计师这个层面,其实需要考虑到很多市场化的因素。有些时候,一些设计的好坏并不是来源于它的性能,还来源于很多其他的方方面面。
就拿某个美国整车品牌举例吧,他们有很多设计得很好的产品,也有一些设计得不太行的产品,但是你会发现它在市场上的受认可度始终是不错的。所以一个产品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很多非设计的因素,才算是合格。
对于这个行业来说,设计师的意义在于持续地推出一些更好的产品。
举汽车行业的例子,这个行业有很多的设计师。你会发现,当国内的设计师都成熟了以后,我们看到的国产汽车明显就变得正常了,对吧。自行车行业也是一样,现在逐渐有更多的设计师投入到这个行业,你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它们至少是有闪光点的。
谢鹏翔:对于B端,设计师能够帮助他们把握市场的需求;对C端来说,今后可能会有更多设计师以独立品牌的身份进来,把特定产品提供给喜欢它们的消费者。
张逸驰:我觉得自行车设计师这个职业在国内还是一个很新兴的职业。本来中国是没有“自行车设计师”这回事的,这几年有更多这样的人冒出来,对行业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
张泽霖:中国作为自行车产业链的基地,如果缺乏设计师,那就是讲不通的。当产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适合设计师的土壤就一定会发芽。自行车作为一个口味偏向很个人化的物品,自然会有越来越多人站出来,做一些能够满足比较细分的需求的产品。
周恒:中国自行车产品目前所取得的进步就是通过国内的设计师们去完善的。
你自己如何评价你最近的一个作品?
郭耀玮:我目前的作品就是展位上的这支碳纤维车架。我想客观一点儿评价,这是我第一次做车架方面的设计,所以我觉得我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它相当于我的第一个孩子,可能它不是最完美的,但它一定是我最爱的那辆车。
黄川:在上市的产品中,最近发布的一个就是我们的封闭轮,但这个产品已经经过了很久的研发。如果从研发的层面来说,我们最新的产品仍然是我们的N系列轮组。
我认为目前的N系列轮组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产品了。坦率地说,之前的N系列产品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这也是我说的设计师需要渐渐成熟。
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自行车轮组这东西凭借我的能力,应该很简单嘛。当时我在很多其他品牌,包括很多大牌的轮组上看到了很多不符合我知识体系的东西,但是在自己做了产品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产品也需要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做出一些妥协。妥协的选择会决定你的产品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你需要不停去平衡、调整,让自己的产品慢慢成熟起来。
并且,我一直希望大家对于产品多一些包容。对于一些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来说,国产品牌产品的性价比肯定比国际大牌的要好,因为以我的了解,目前国内品牌的大家做产品都是不怎么赚钱的。
谢鹏翔:我最近帮英国人搞了一个无级变速的电助力车。这是一个用最低的生产成本满足客户对于性能要求的东西,差不多就是这样,毕竟不是艺术品,这是做商品嘛,需要压低成本。
张逸驰:最近能说的是Voice的山地车架。Voice的产品一直是我设计的,他们给了我很大的设计自由度,我将它定位为一个特别纯粹的竞赛车型。
张泽霖:最近的产品是一款690g的超轻轮组。从市场来讲,这个产品的受众面非常窄,但对于我个人来讲,它属于我的一种尝试——利用手头的资源,我能够做到什么高度?能不能跟欧美的同类小众厂家拼一拼?
周恒:我会说这是我们经过两年多的研发之后,得到的最棒的结果。但作为品牌,我们肯定还会不断进步。
在你心中,“好产品”与“坏产品”的定义是什么?
郭耀玮:好产品与坏产品最本质的区别是你有没有真正去思考,这个产品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我会喜欢很多不同的自行车,它们都有自己的存在意义,而非像一些没有经过设计、改良的车,只是把几根管子按照现有的流程拼起来,就交给了市场,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最终导致一个产品成为一个“坏产品”。
黄川:关于这个问题,很早的时候我与合伙人其实有一个争论。我曾经认为一个好产品就是“我设计出来,它牛X就行了”。但是我的合伙人说,卖得好的就是好产品。现在我逐渐接受了我合伙人的观点。
消费者会有各种不同的需求,而我们设计的产品的“好”实际上只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目中,一个真正好的产品应该让更多人觉得获益了才行,“用了你的产品骑得更舒服”“用了你的产品骑得更开心”,我觉得这样才是一个好产品。
谢鹏翔:这要看你设计一个东西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卖得好,那卖不好的产品肯定不是好产品。如果是奔着拿奖去的,那就不要管这个东西的销量了,因为能够拿奖的产品与现实的产品需求至少有两到三年的代差。如果一个产品,销量与奖项同时都能拿到,那一定是这个奖项的选择出了问题。
张逸驰:从设计上来说,好的设计就是“目标清晰明确,纲举目张”,坏的产品则是其反面,目标模糊不清,造型和曲线没有其明确的目的。
张泽霖:不同人对于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好产品必须要让用户用得开心。
周恒:我觉得这关乎产品的定位。产品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评价产品好坏的标准。
你是如何看待外界对你的作品的评价的?
郭耀玮:我们一直在很谦虚地收集很多人的评价。从我们身边的人,到职业的、业余的车手,以及我们聊天群的车友,和这次展会上遇到的很多深耕业内的人,收获还是很多的,对我的设计水平的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
黄川:我们很关注并且收集一些中肯的评价,并且会分析这些评价,找出问题所在。如果是产品的问题,我们会调整;如果是客户对产品的不理解,我们要么会将设计做得更易于理解,要么会试图向客户传达我们的信息——这方面我可以举个例子,可调预压的花鼓结构,在任何设计师的眼里都比不可调的结构更优越,因为它能够让花鼓轴承达到最佳的状态,但考虑到每一位客户的使用能力,这个结构就变得没那么好了,因为想让每一位客户都明白怎么将预压调到完美状态,是不现实的;如果只是意外,我们会去向客户解释这个问题或是通过售后流程解决这个问题。
想要破除大家对于国产的偏见,我觉得关键在于坚持。只要你坚持做下去,坚持五年,十年,二十年,会渐渐地改变很多人的看法——我们现在很多客户都是当初喷我们的人。
谢鹏翔:我基本上只看甲方的评价。对于C端的评价,基本上只针对于我自己在卖的几款产品,喜欢我的产品特性的人自然会选择我的产品。对于我设计的产品在C端得到的评价,其实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很重要,因为我是一个做商业设计的人,卖得好就是好,卖得不好就是不好,没有必要去在意这些事情,而且卖得好不好也并不完全是一个设计师能决定的。
如果你今天因为这个事情觉得过不去了,下一次就认为自己没有必要画那么靠前的东西,没有必要堆技术上去,那今后更不会有人为你的设计买单了,所以每次都应该尽全力嘛。
张逸驰:其实我还是挺关注这方面的,但某种方面来说,我认为设计师也应该有自信,“我认为好的就是最好的”。
从我做产品开始就一直有负面的声音存在,你不可能把精力着眼于那些声音,因为那些声音很多时候并不理性。设计师做自己的产品的时候,会带有很鲜明的个人特色,有人不喜欢也很正常。其实一直以来对我产品最大的批评都是关于稳定性的,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与供应商之间沟通的问题,以及我们实现能力的限制,所共同导致的结果。这几年我也在完善这一点。
张泽霖:用户用得开心就好。
我的产品是做给有需要的那些人的。而不需要的那些人,肯定不喜欢。对于不喜欢我的产品的人的评价,我当然是无所谓的。我做一个产品并不是因为市场需要这个产品,而是我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产品。
周恒:大家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在正常范围内的讨论,我们会留意并且分析,总结消费者的需求。对于一些比较激进的评论,可能最初一上头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但之后就会冷静下来。消费者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总会有我们满足不了的消费者,但我们也会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你认为国内的设计师们相对于欧美这些发达市场的同行,优势与劣势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耀玮:我们的产业链非常齐全。比如,如果一个生活在欧洲的人想要做一个非规的设计,永远比我们身在中国的人做非规设计要难得多。当然基于用户的层面来说,我们会尽量做一些标准化的设计,这样对于普通车友来说是非常友善的。
劣势方面,我认为中国目前做独立设计的品牌并不多,所以我们还并没有总结出一个真正具有中国风格的设计思路。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去探索,目前还只停留在涂装方面的中国化元素,但我相信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达成某一种共识,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
黄川:先说优势,国内设计师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生产一线,可以很了解一线的各种细节,了解什么样的设计是可实现的,什么是不可实现的。欧美的很多顶尖设计师都会经常待在中国,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另外,相比欧美的独立设计师,国内设计师能够有更低的试错成本,这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但对于欧美大牌的顶尖设计师来说,因为有了足够的资源支持,国内设计师这方面的优势就相对不存在了。
国内设计师的劣势之一在于,他们没有足够多的数据和职业车队的联络来帮助他们完成产品的调整,这一点对国内设计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点劣势在于,国内设计师接受最新消费者的资讯会更慢——因为目前大宗的消费者仍然在欧美,通过网线来联络的效果有时候并不理想。就好比在贴吧上跟人对线,是永远不可能了解真实的消费者想法的。
谢鹏翔:“成熟”这件事是相对的,其实中国市场比欧美市场挑剔得多。由于这个市场的人太多,再加上大家长时间“跪”在外国品牌面前,所以对于这种挑剔,我们也没有办法。
张逸驰:最大的优势是我们这边的实现效率会很高。欧洲那边最大的优势是设计师的美学素养以及设计功底,但整体的沟通效率会比较慢。欧洲的设计师比我们更加有主见。
张泽霖:国内设计师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工厂资源,想法也可以更快地落地,你也可以亲自跑去工厂盯着。劣势是很难接触到很多品牌的中心。
设计师要么自己做品牌,要么把自己的设计卖给其他公司。欧美的设计团队能够接触到更多大品牌,也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周恒:国内设计师与工厂的沟通、衔接会方便一些。不管是开发、测试还是关于结构的讨论,这些沟通都会比较方便。
国内设计师相对的劣势,我觉得跟产业的进程有关系。例如空气动力学方面,针对自行车的风洞设施不是特别完善,当我们需要做气动性能的改进,或是需要做风洞测试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麻烦。另外,国内从事自行车仿真分析等相关技术职能的人员不是很多。
作为设计师,你还特别关注哪些其他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否会对你的工作有所帮助?
郭耀玮:自行车行业的信息是我们的立足之点。除了这些以外,我们更重视的是倾听普通人的想法。我觉得自行车运动不应该越走越窄,而应该越走越宽,应该让更多人喜欢上骑自行车,这才是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黄川:主要是材料和机械方面。我是土木专业出身,在最基本的力学知识方面,应对目前的业界还是很有自信的。所以我更多会关注的是材料学和机械方面的知识,因为人类历史的进步都是源于材料的进步,就连时代的划分都是源自于材料,材料的进步能够抵消大部分设计上的劣势;机械的一些有意思的结构用在自行车上也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谢鹏翔:汽车配件。对汽车配件行业的探索让我了解到自行车行业的苛刻。
张逸驰:我毕业于力学系,所以我一方面会关注一些材料技术、结构技术方面的新动态,另一方面会关注一些其他行业的新设计。我的大部分设计灵感并不会来源于自行车,而是来自于汽车甚至科幻等文化元素。
周恒:摄影、潮流、建筑,我都会关注。看得多了,最终会反馈到对于产品的感觉上。我们要看现在大众喜欢的东西。
你认为设计师的意识是否应该超前于市场?
郭耀玮:设计师的意识是可以领先于市场的,但我们做出来的产品是需要斟酌的,做一些有包容性的设计是目前我想要做的事情。
黄川:我觉得设计师的意识应该是超前于市场的,但他的产品应该与时代更贴切。这就像是概念车和量产车的区别——你应该具有设计概念车的能力,但你也要能够设计出量产车。
谢鹏翔:取决于你在做的项目。如果你在为一个个人品牌做事情,那你肯定要领先于市场。如果你是为一个大企业做事情,你肯定要为股东和他们的业绩负责,这时候可能越主流越好,甚至有时候平庸一点更好。
张逸驰:我认为设计师的眼光应该超越大众所能看到的范围。设计师不应该只满足给大众想要的东西,而应该给出大众想不到的东西,这是设计师最大的存在意义。
张泽霖:设计师可以有前瞻性,但不能太超前。做设计是做设计,做产品是做产品。
周恒:设计师应该要超前于市场,但他也应该结合市场,往回走一点,最终造出产品。
虽然实际上并无必要,但我还是决定在此做出一个充满求生欲的声明:以上言论仅代表设计师个人,不代表我刊立场,以及以上排名以姓氏首字母排序。并且因为时间和篇幅所限,我们无法采访到中国展参展的每位设计师,但我相信每位用心学习和尝试的设计师都值得进入大家的视野,也值得我们抱以更大的善意,更多的耐心,国产自主品牌在成长的过程中,诚然要经受市场的考验,但消费者也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认识和了解这些品牌与产品。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它们的名字暂时不如地球另一端的品牌们响亮,就闭上眼睛不承认它们理应获得的公平。
责任编辑:袁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