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 为何我换了更大一码的车架brbrspan stylefont-weig

 

关于车架选择的个人经历 

买小不买大or买大不买小?

这是很多车友在挑选车架时所碰到的问题。

两个论调都有理论基础且拥趸众多,那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话题,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适合于你的,不一定适合于他人。

PS: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并且容易被喷,所以仅从自身经历出发,探讨这个话题以及我对车架几何的认识。

5年前,像很多人一样,一开始选车架的尺寸完全凭感觉,这也是我第一辆车的由来。身高175cm,相对应的车架尺寸相对应的是52,当时的Fitting并没有像现在这么流行且广泛,那时候我对Trek几何里的H1、H2的分别仅仅只是浅显的认识。

骑行所带来的反馈是我调整车辆的依据,座垫高度到底是多少,只有反复的试,当时调整依据来自于“裆高×0.886”或是“脚跟理论”,不过这高度并非标准定律,所以我也反复在73cm和71cm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得出一个平均值,只要哪一次膝盖不疼了,那就记住上一次的设定,复制到下一辆车上。那时候,我对52 H2几何的设定特别满意,即便自己柔韧性不好,我也能长时间握着下把位骑行,只是那时候我对于车架的Reach和Stack值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我并不知道140cm长的头管以及547mm的Stack值给我带来了什么。

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当时选车架的依据还是以等效水平上管长度为主。这也是我为何选择515码的Pinarello F8的原因,因为515的F8等效水平上管长度和52的Madone 7.9相差无几。再加上,当年在和Fausto Pinarello聊天,我给他看了自己骑Campagnolo第一代电变测试车的照片时,他指出我骑的530的车架偏大了,应该选小一号的车架。

在拿到了F8之后,我还记得当时头脑一热,看着舵管上套着的三个垫圈(2个1cm,1个0.5cm)的时候有点特别不Pro的感觉,我又将舵管锯掉了1cm。整车是好看了,落差也有了,但这其中的苦只有自己知道,我忽略了自己柔韧性不好且手短的事实。和上一辆车相比,515码的F8头管长度只有125cm,Stack值527mm,而52码的Trek Madone 7.9的头管长度为140mm,Stack值547mm。这相差的2cm对于我来说就相当的激进了,短距离的骑行还能忍受,但身体在超过100公里的骑行后就会觉得肩颈的酸痛感非常明显。

曾有一次120公里的骑行,需要连爬两座差不多20公里的山路,两座山之间还有25公里的起伏路。在骑到离第二座山还有七八公里的地方时,肩颈酸疼到让我怀疑人生,直接放弃登顶回酒店了,那时候的感觉是即便离山顶还有1公里我也不骑了。也正是那时候,我对于车架几何的Reach值和Stack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锯短了舵管,这绝对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怎么办?正好Specialized推出了抬升15mm的车把,不过当时国内并没有引进。我只能趁着去美国Sea Otter Classic出差的机会,在Specialized旗舰店购买了这根车把,挽救了我曾经犯下的愚蠢错误。当然,花钱买经验,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如果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我可以省去很多冤枉钱。

几何对比

随着Fitting理念在这几年的飞速发展,并且有越来越多优秀的Fitter出现,我对于车架几何的理解也逐渐增加。尤其是和香港知名的Fitter“光哥”了解了很多知识,并且在骑迹飞艇工作室进行过一次完整的Fitting之后,我对于车架尺寸的选择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骑迹飞艇的测试,我才知道自己的骨盆翻转小的问题,所以车架的落差设定必须控制在5cm以内。这也就是为何我之前长时间骑515码F8时所产生的肩颈肌肉酸痛的问题。落差太大且舵管锯得太短,这种痛你懂的。

然后的然后,就是我又换车了,这次我选择了Colnago C60,一是因为我已经有过Trek H2的车了,所以我要尝尝其他品牌的新鲜感。二是Colnago C60车款提供三种设定的几何,分别为Sloping、Traditional和High。Traditional偏向于Pro设定,而Sloping几何则偏向于综合,类似于Trek的H2几何设定,High则偏向于耐力骑行设定。显然,50S码的C60成为了我的新座驾,50S和Madone H2 52码接近,骑行的感觉非常舒适。只有骑得舒服了才能让你骑得更远,这也是我所需要的。

Argon 18 Gallium Pro和Scott Foil Disc是兴升阳提供的测试车,而他们也根据我的要求更改了车把及把立,就拿Scott Foil Disc来说,54码车架所搭配的车把是42cm(中到中距离),而我只需要40cm宽、100mm长的一体车把,并且曲柄长度为172.5mm。假若你也和我有同样的困扰,需要选择大一码的车架,那务必只购买车架,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安装零配件,经验之谈。很多品牌的零配件的设定还是会根据欧美人的体型来进行搭配,毕竟大多数的欧美人手长腿长。谁的市场份额大,谁就有决定权,例如Specialized Tarmac SL6的52和54码搭配的车把宽度都是42cm,这对于很多适合该尺寸的亚洲人来说都相对太宽了。

回到话题本身,Scott Foil Disc这款车52和54码的Reach相差不大,一个384mm,一个388.9mm,但Stack值的变化就大了,分别为526.7mm和547.5mm,54码的车架Stack值与我之前所骑的Colnago C60 50S码的Stack值差不多(547mm),这也就是意味着54码的车架能够让我的上半身更舒适的。不过Reach值却大了一些,这时候你可以调整手变的固定位置,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将手变位置后移,稍微有些上翘,弥补Reach值大带来的差异(手短的无奈)。

去年11月底,离开寒冷的上海,我带着Foil Disc去到了,平路、爬山,大一码的车架确实给我带来非常舒适的骑行体验,并在第三天以两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轮耀台南经典百K的比赛。减少了肩颈肌肉压力的我,确实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踩踏上。

如果说只是为了更大的Stack值,减少肩颈压力,那52码的车架也完全可以做到,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垫圈,2个1cm的垫圈不够,那就再加上2个。抛开强度的问题,4个垫圈再加上碗组盖,这样看起来就非常的……

买小不买大,还是买大不买小,这都是非常个人的选择,完全建立在你对自己的骑行风格、身体差异的了解程度。515码的F8骑起来特别快,并且在高速下坡时感觉身体稳稳地压在前轮上,不过对我而言却无法长时间的坚持。当然,我可以通过锻炼来增加自己的柔韧性,增加核心肌群的支撑。50S的Colnago C60和54码的Foil Disc能让我长时间的握下把骑行,并且减少肩颈以及背部肌肉的压力,延缓酸疼时间,让我能以更舒适的姿势骑行,不过却无法像515码F8在下坡时那样稳定。

每一个车架的设计都有它的独特的味道,它适合于平路、爬坡、起伏,还是适合于舒适骑行、竞技,这都隐藏在它的几何设定中,那些简单的数字可不仅仅是s数字那么简单,而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车架,并且搭配适合于自己的零配件,这很重要。

写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似乎是暴露了什么。不过,这几年的买车生涯中让我越来越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尺寸的车架,如何调整最适合于自己的配件位置。虽然这仅适用于我自己,但同样是篇值得探讨的话题。

车架尺寸Tips:

1 足够了解自己的身体,或是找一个好Fitter来帮你“摸摸骨”,一次科学的Fitting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2 不要盲目追求Pro车手的设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 了解自己骑车是为了什么,或是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类型的骑行爱好者。

3 购买车架前充分研究车架几何。

4 建议单独购买车架进行组装。

5 如果你不是以骑车为生,那么调整车辆去适应你而非你去适应车架。

文:Lucas图:Howard Yuan、Caesar Yan

本文原载于《骑行家》杂志2018年2月刊 总第119期